内容推荐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2版出版后,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近年来,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发展迅速,本书的内容需要充实与更新。2版中存在文字错误与内容不当,需待改正。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组织与领导下,我们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进行了修订。
本书仍按照前两版的编写宗旨,系统地介绍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本书的特点是着重于概念的理解与应用,精简冗长的数学公式的推导,详细介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紧密联系临床合理用药与新药开发。
本书对第2版进行全面的修订,全书共分十五章。第一章至第六章介绍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根据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阐述了药物的理化性质、制剂及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的影响,讨论生物药剂学与新药开发的关系。第七章至第十四章为药物动力学基础及其应用,论述了体内药物量经时变化规律,为合理用药和合理制药提供了科学依据。本书增加了“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一章。对本领域的研究进展作必要的介绍,便于学生了解研究动态,拓展知识面,以利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该章内容包括“生理药物动力学”、“手性药物的药物动力学”、“时辰药物动力学”,并将2版中的“群体药物动力学”和“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相互关系”两章,作为两节纳入该章。此外,附录一为药物动力学符号注释;附录二中介绍了拉普拉斯变换,使学生能够理解一些药物动力学公式的由来;附录三收集了一些药物的药物动力学数据,供读者参考。
本书可供医药院校药学类及相关专业使用。使用本教材时,可以根据教学时数,适当取舍。本书也可作为药师、临床医师、医药生产和科研单位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一、生物药剂学的定义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四、生物药剂学的发展
五、生物药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二、药物转运机制
三、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一、消化系统因素
二、循环系统因素
三、疾病因素
第三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一、解离度与脂溶性
二、溶出速率
三、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第四节 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
二、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三、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四、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
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二、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
三、控制药物释放剂型设计
四、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第二节 口腔黏膜给药
一、口腔黏膜的结构与生理
二、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
三、口腔黏膜给药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皮肤给药
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
二、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三、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
一、鼻腔的结构与生理
二、影响鼻黏膜吸收的因素
三、鼻黏膜吸收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肺部给药
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
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
第六节 直肠与阴道给药
一、直肠的解剖与生理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三、阴道的解剖与生理
四、影响阴道黏膜吸收的因素
第七节 眼部给药
一、眼的结构与生理
二、药物吸收途径
三、影响眼部吸收的因素
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
第一节 概述
一、组织分布与药效
二、组织分布与化学结构
三、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蓄积
四、表观分布容积
第二节 影响分布的因素
一、血液循环与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
二、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的影响
五、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
……
第五章 药物代谢
第六章 药物排泄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第八章 单室模型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十章 重复给药
第十一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第十二章 统计矩原理在药物动力学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 新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第十五章 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附录一 药物动力学符号注释
附录二 拉普拉斯变换
附录三 若干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表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Copyright 2007–2021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30-22:00),18001260133(09:3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09054306号-30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7632号 营业执照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