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读(部分内容)
第一篇 中国奴隶制社会及其向封建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思想
第一章 殷代与西周的思想
第一节 殷代和西周的传统思想
中国古代阶级国家的形成 中国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有着悠久而绵延不断的文化传统。从远古起,我国境内的许多民族就共同开发着祖国的山河大地,而在黄河流域的中下游,由于土地肥沃,自然条件良好,周围氏族繁盛,更具备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有利条件。据传统文献记载,在公元前第三千年后期,黄河中下游就出现了最早的国家—夏王朝。但关于夏代,因为迄今发现的直接史料较少,还不能作确定的研究。我们可以认为,从夏代到商代这几百年的历史,不可能是一下子就转化为奴隶制国家,当时似乎正处于向国家形成的转变过程。到了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夏末商初,黄河中下游的居民大都带上氏族制的残余,逐渐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在这一时期,“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一方面阶级已经产生,城市与乡村的分裂正在发展;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氏族制还没有被完全突破,而是顽强地遗留下来,并束缚着私有制的发展。当时统治者(奴隶主贵族)居于城市;被统治者(奴隶)居于乡村,组成村社,两者都由血缘纽带维系着。这两个血缘集团,既形成了阶级的对立,又形成了城市与乡村不可分离的统一。 土地和奴隶劳动力,在法律上都属于奴隶主的国家所有。这样的社会经济的构成,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发展途径。
就生产工具而言,商代以至西周都处于青铜器时代。在商代的遗址中,曾发现规模较大的青铜器制造场。考察当时的青铜冶铸技术,可以推定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使用铜器的历史。商代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同时兼营畜牧业;手工业中纺织业和制陶业也比较发达。
商代中叶,约公元前1300年前后,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所以商代的后半段在历史上也称为殷代。殷的遗址已被发现,经过考古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宫室遗址、陵墓和器物,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甲骨b辞和一些有铭文的青铜器、石器、玉器等。通过这些直接的文字材料,我们对殷代的情况有了较多的了解。
殷代的自然科学知识与宗教 殷人从生产斗争中积累了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需要,天文学和历法相当发达。在卜辞中可以看到殷王国各地向中央报告日蚀或月蚀的记录。当时通行的历法,以六十甲子循环的干支记日,十日为一句,并有置闰的制度。殷人也注意气象观察,对风向、云相和雨、雪、雹、虹、雷等现象都作出详细记录。同时,由发掘出来的大规模的建筑遗址看来,应该肯定当时已经有了比较发展的几何学知识。在工艺方面,殷人也有相当高的水平,例如在冶金上已经掌握了剂合不同硬度的青铜的技术,并能铸造精美的大型器物。所有这些都是剩余劳动的表现。
古代的科学知识与宗教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殷代正是这样的情况。殷人认为在叫做“下”的人的世界上面,还有叫做“上”的神的世界。他们按照当时社会中阶级对立的状况,幻想在“上”界里有一位至尊无上的大神“帝”(或称“上帝”),其属下有许多臣吏。殷人还崇拜一些自然神,如日、风、云、四方、山河等。对祖先的奉祀也是宗教的重要部分,有时在祀典时对上帝、自然神和祖先是不分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