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导引

¥34.20¥34.20
已下架(本产品缺货或未上线)

商品介绍

  本书由湖南、广东、浙江、江西四省十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编著。全书分为“文学本质论”、“文学文本论”、“文学主体论”、“文学文化论”四编,涉及文学本质、文学活动、文学语言、文学审美、文学文本、文学体裁、文学形态、文学潮流、文学主体、文学传播、文学文化等十多个方面的内容。
  本书面对怀疑文学本质存在,质疑文学本质探讨,否定文学本质论的声音,首先回答了“什么是文学”这一理论难题,并对文学本质作出了新的解答。本书在保持教材基础性和稳定性特点的同时,努力跟踪中外文学的当代发展与中外文学理论的学术前沿,密切关注中外文学新的动态、新的走势与中外文学理论的当代趋向,及时吸收了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又保证了理论研究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 

 

目 录

绪论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学科生成
   一、西方文学理论的学科生成
   二、中国文学理论的学科生成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现代发展
   一、西方文学理论的现代发展
   二、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发展
  第三节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一、文学活动构成整体
   二、文学活动动态过程
  第四节 文学理论的教材特性
   一、教学性与学习性的兼顾
   二、研究性与基础性的统一
   三、前沿性与稳定性的结合
第一编 文学本质论
 第一章 文学本质
  第一节 文学本质论述往
   一、生活反映论文学本质观
   二、情感欲望论文学本质观
   三、语言形式论文学本质观
  第二节 文学本质的界定
   一、生活源泉
   二、实践本位
   三、审美属性
   四、语言活动
 第二章 文学活动
  第一节 文学活动的界定
   一、形象性
   二、情感性
   三、虚拟性
   四、非功利性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
   一、世界
   二、作者
   三、作品
   四、读者
   五、媒介
 第三章 文学语言
  第一节 语言与文学语言
   一、语言及其特性
   二、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
  第二节 文学语言的特性
   一、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二、文学语言的审美性
   三、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四、文学语言的暗示性
   五、文学语言的陌生化
 第四章 文学审美
  第一节 文学价值与审美
   一、文学的价值生成现象
   二、文学价值的性质和构成
   三、文学价值的现实功能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属性
   一、审美活动发生的条件
   二、文学审美的展开
   三、文学审美的价值形态
第二编 文学文本论
 第五章 文学文本
  第一节 文学文本的界说
   一、文本与文学文本
   二、文学文本的内涵
    三、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
  第二节 文学文本理论的发展
   一、俄国形式主义文本理论
   二、英美新批评文本理论
   三、结构主义文本理论
   四、解构主义文本理论
   五、接受反应文本理论
   六、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本理论
  第三节 文学文本的结构分析
   一、文学文本的结构
   二、文学文本的语言组织
 第六章 文学体裁
  第一节 文学体裁的分类方法
   一、文学体裁的“二分法”
   二、文学体裁的“三分法”
   三、文学体裁的“四分法”
  第二节 文学体裁的传统类型
   一、诗歌
   二、小说
   三、戏剧文学
   四、散文
  第三节 文学体裁的现代发展
   一、影视文学
   二、网络文学
 第七章 文学形态
  第一节 文学形态界说
   一、文学形态的形象性特征
   二、文学形态的情感性特征
   三、文学形态的语言性特征
  第二节 形象与典型
   一、文学形象
   二、文学典型
  第三节 意象与意境
   一、文学意象
   二、文学意境
 第八章 文学潮流
  第一节 文学风格
   一、文学风格论述往
   二、文学风格的内涵
   三、文学风格的特点
   四、文学风格的形成
   五、文学风格的表现
  第二节 文学流派
   一、文学流派的涵义
   二、文学流派的成因
   三、文学流派的类型
  第三节 文学思潮
   一、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
   二、创作方法与文学思潮
   三、政治思潮与文学思潮
   四、哲学思潮与文学思潮
第三编 文学主体论
 第九章 文学创作主体
  第一节 创作主体界说
   一、文学创作客体
   二、文学创作主体
   三、作者身份变迁
  第二节 创作机制
   一、感觉与知觉
   二、记忆与表象
   三、情感与想象
   四、灵感与思维
  第三节 创作过程
   一、素材积累
   二、艺术构思
   三、语言传达
  第四节 创作原则
   一、现实主义
   二、浪漫主义
   三、现代主义
 第十章 文学接受主体
  第一节 接受主体界说
   一、作品价值的实现者
   二、读者和批评家
   三、接受与创作的互动
  第二节 接受机制
   一、充满联想和想象
   二、饱含着丰富的感情
   三、渗透着理性的思考
  第三节 接受过程
   一、作品感知
   二、审美体味
   三、艺术领悟
   四、理性评析
  第四节 接受方式
   一、文学欣赏的创造性
   二、文学欣赏的差异性
   三、文学批评的理性
   四、文学批评的科学性
第四编 文学文化论
 第十一章 文学的传播视域
  第一节 文学媒介
   一、文学媒介的类型
   二、文学媒介的构成
   三、文学媒介的优先原则
   四、文学新媒介与文学新形态
  第二节 文学传播
   一、文学传播活动及其变迁
   二、文学传播媒介与文学体裁
   三、文学传播媒介与文学类型
   四、电子传播媒介影响下的文学
   五、网络传播与超文本
  第三节 传播与文学场
   一、传统视域下的文学场
   二、传播视域下的文学场
   三、新文学场的文化权力
 第十二章 文学的文化研究
  第一节 文化研究述往
   一、文化研究的缘起
   二、文化主义的重点
   三、中国的文化研究
  第二节 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
   一、文学与文化的相互观照
   二、文化研究的批判性议题
   三、反思文学学科本身
后记

 

作者简介

  季水河,男,生于1954年,四川省邻水县人,湘潭大学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个人著作10部,主编、合著、参著教材和著作20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8项,曾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免费试读(部分内容)

  第一章 文学本质
  文学本质问题,自有文学思想开始就是人们思考与追问的对象;文学是什么,是过去所有文学理论专著和教材首先回答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外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思考、追问和回答文学是什么的历史。尽管在20世纪反本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出现过一些怀疑文学本质存在、质疑文学本质探讨、否定文学本质论的人物和著作,这些人物和著作还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平心而论,其影响面和影响力是十分有限的,直到今天,不少学者还是对文学本质的探讨兴趣十足,文学本质论在被怀疑、被质疑、被否定的声音中走向了丰富与完善。
  第一节 文学本质论述往
  在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最具魅力、最难回答的问题即文学是什么,即文学的本质问题;研究者最多、成果最多的领域也集中在文学是什么,即文学的本质研究领域。两千多年来,几乎每个文学理论家都思考过文学是什么,几乎每本文学理论著作和教科书都回答过文学是什么,可以说,人们关于文学的见解不可胜数。这些见解,按照观察视角类似、理论基础相同、见解表述接近的相似性原则归类,有三种类型的文学本质观。
  一、生活反映论文学本质观
  生活反映论文学本质观,主要指从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以反映论为其理论基础,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文学本质观。生活反映论文学本质观包括摹仿说、镜子说、再现说等主要观点。换句话说,生活反映论文学本质观主要指西方从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再现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本质观。
  ……

×

【提醒】购买纸书后,扫码即可免费领取购书大礼包!

如果你已购买本书,请扫一扫封面右上角的二维码,如下图:

如果你未购买纸书,请先购买:

立即购买

长按图片下载到相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
朋友注册并购买后,您可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