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红《以色列史》

¥72.00¥72.00
已下架(本产品缺货或未上线)

商品介绍

作者简介

  张倩红,女,汉族,1964年9月生,河南灵宝市人。1984年毕业于系河南大学历史,后留校任教。后获得辽宁大学获史学硕士学位、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史学博士学位。1999年进入南京大学和以色列巴伊兰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后历任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此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犹太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中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理事,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兼职教授、山东大学教育部基地—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内容简介

  《国别史系列:以色列史(修订本)》自2008年1月出版以后,深得学界同人及广大读者的厚爱,《世界历史》、《西亚非洲》、《犹太研究》等多家学术刊物发表了书评文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指出了书中的错误与不足,张倩红想借此机会对关注《以色列史》的朋友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并就几个问题加以说明:首先,学者们在书评中提出的一些书面错误已认真修改,一些合理的建议已得到采纳。《以色列史(修订本)》时对第一版第八章的内容做了一些必要的删改与调整,并补充了第九章,叙述的下限延伸到2012年。第二,第九章的新增内容由艾仁贵、贺金涛执笔,本人负责修改、定稿,另外,我的研究生张少华、田焕云、刘丽娟等通读书稿,做了不少勘误的工作。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王国浮沉与异族统治(约公元前2000年公元135年)

 第一节   族长时期

 第二节   散居埃及

 第三节 “士师”时代与希伯来王国

  一、“士师”时代(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030年)

  二、扫罗王(约公元前1030年-公元前l009年在位)

  三、大卫王(约公元前l009年-公元前973年在位)

  四、所罗门王(公元前973年-公元前930年在位)

  五、王国的分裂与衰亡(公元前930年-公元前586年)

 第四节   先知运动

  一、先知的出现

  二、先知思想

  三、先知运动的影响

 第五节   异族统治

  一、波斯时期(公元前538年一公元前332年)

  二、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2年公元前63年)

  三、罗马统治与犹太战争(公元前63年公元135年)

第二章   流散时期的犹太人(公元135年19世纪末)

 第一节   犹太教与基督教

 第二节   巴比伦犹太社团

 第三节   伊斯兰世界的犹太人

  一、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早期交往

  二、犹太教对伊斯兰教的影响

  三、穆斯林统治下的犹太人

  四、西班牙犹太社团

 第四节   中世纪的欧洲犹太人

  一、犹太人的分布及其经济地位

  二、基督教会对犹太人的迫害

  三、驱逐与外迁

  四、隔都

  五、意第绪文化

 第五节   启蒙运动与解放时代

  一、摩西·门德尔松

  二、“哈斯卡拉”

  三、法国大革命与犹太人

  四、解放历程

 第六节   走出“血汗工厂”的美国犹太人

第三章   通向建国之路(1897年一1939年)

 第一节   复国先驱

  一、犹太民族主义

  二、复国先驱

 第二节   赫茨尔与复国潮的兴起

  一、赫茨尔与《犹太国》

  二、巴塞尔大会

  三、关于建国地点的争议

  四、沃尔夫佐恩

 第三节 “阿里亚”与《贝尔福宣言》

  一、“阿里亚”

  二、新伊休夫的发展

  三、世界大战中的巴勒斯坦

  四、魏茨曼与《贝尔福宣言》

 第四节   英国委任统治下的伊休夫

  一、犹太复国主义委员会

  二、委任统治的确立

  三、“阿里亚”再拟高潮

  四、犹太代办处

  五、最大规模的“阿里亚”

 第五节   阿拉伯人起义与英国政策的调整

  一、“西墙事件”

  二、阿拉伯人起义

  三、《英国政府白皮书》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以色列国的诞生

(1939年1948年)

 第一节   大屠杀

  一、希特勒与犹太人

  二、从反犹立法到“最后解决”

  三、幸存者

 第二节   灾难过后的犹太世界

  一、犹太意识的强化

  二、美国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第三节   世界大战中的巴勒斯坦

  一、伊休夫参战与帕尔马赫的建立

  二、移民问题

  三、伊休夫的经济状况

      ……

第九章   迎接新挑战

(2006年2012年)

 第一节   风雨飘摇的奥尔默特政府

  一、沙鹰折翼

  二、内外交困

  三、“铸铅行动”

 第二节   内塔尼亚胡再度执政

  一、艰难组阁

  二、聚焦伊朗核危机

  三、经济回升

  四、前途未卜的和平

 第三节   社会整合与精神困顿

附录   谱写中以两国关系的新篇章

译名对照及索引

以色列历任总统总理

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当我站立在橄榄山上鸟瞰耶路撒冷全景的时候,当我攀登上马萨达要塞领略海天相接的死海风光的时候,当我静坐在希伯来大学的露天剧场里遥望犹地亚旷野的时候,当我默哀在赫茨尔的墓前由衷地为他献上一束鲜花的时候,我内心的深处都会涌出一股触动、一种幽思、一番感怀。历史学家曾记录过这样一个场面: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曾站在金字塔前深有感触地对将士们说:“5000年的历史正注视着你们!”两年来,在为这本《以色列史》的撰写而呕心沥血的过程中,拿破仑的话会时不时地在耳边响起,被数千年历史所“注视”的感觉常常会悄然而至,尽管这种感觉反射到自我意识中的是沉重的压力,但理智告诉我:有这种感觉并非坏事,因为追求科学的精神与认真负责的态度往往是与崇高的历史敬畏感相伴而生,后者至少有益于帮助自己克服浮躁、求成的情绪,保持一种相对平和与宁静的心态,这种心境本应该是学人们天经地义的常态,但在当今的中国似乎亦并不尽然。

  撰写《以色列史》,首先要面对的是国家起源的时间。在很多犹太人的心目中,以色列国家的历史不能以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更不能以1948年作为开端,现代以色列国家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希伯来王国(公元前1030年公元前586年)的延续。当然,这一认识中浓缩了一定的宗教意识与感性色彩。本书把以色列国家的历史追溯到圣经时代,用了两章的篇幅来描述从公元前2000年到19世纪末犹太人的历史变迁,不仅仅是考虑犹太人的感情,也是为7让中国读者通过对犹太民族的起源、发展与流散的历史回顾,来体味现代以色列国家产生的复杂背景与深刻含义。国家形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文明化进程的路径与标志之一。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从两个方面界定了国家的特征,其一,“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其二,“公共权力的设立”,并指出“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古代以色列社会虽然没有像中国那样经历了邦国形态王国形态——帝国形态的非常典型的国家形态的演变与递进过程,但早在公元前 11世纪就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观念,并确立了完备的君主制度,无疑树立7人类早期国家的典范,为我们研究上古时期的国家形态提供了典型的个案。公元 135年,犹太人开始流散于世界,他们虽然忠诚于寄居国,但向往民族国家的情怀与恢复民族宗教、回归祖先故土的渴望始终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散居犹太人民族记忆与精神世界的主旋律。特别是周而复始的反犹主义,使作为客体民族的犹太人很少能以平等的身份加入主流社会,长期遭受的非平等待遇严重摧残了犹太人的思想感情,但也磨炼了他们的坚强意志,更强化了一些人心目中重返故土的观念。到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以锐不可当之势在欧洲大陆兴起,从而为现代以色列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必不可少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与社会基础,1948年以色列国的建立标志着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里程碑,也终于圆了一个古老民族长达1800年的复国之梦。

  马克思曾把犹太民族称作“早熟的民族”,以色列建国之前的犹太历史展现给人们的是一部丰富多彩而又起伏跌宕的画面,它留给世人的启迪与感悟也是多层面的。

  第一,犹太人的经历进一步证明了交往在民族群体与文化传承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交往”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哲学概念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一些史学家纷纷梳理、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开;态》等著作中所反复论述的有关“交往”的理论与思想,用以探讨史学研究的新思路。。笔者认为,如果把“交往论”引八犹太学研究,会对一些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产生新的感觉与领悟。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广泛的历史交往才使犹太人承担起了“中介性客民”的社会角色,才使犹太文化具有边际性的特征,才使犹太民族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群体。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犹太人便自觉不自觉地介入了与迦南人、埃及新闻等文化事业的辉煌与繁荣。5000年的文化遗产终于在以色列获得了最广阔的发展空间。追寻长达2000年的流散梦、回味锡安主义的百年风云、反思反犹太主义所制造的幕幕悲剧、刻画以色列国家的成长历程、描述犹太人的喜怒哀乐等传统主题无疑成为以色列文化的本质特征。

  同时,以色列文化又是一种以平等、自由,民主等人文理性主义精神为主要特色的现代性国民文化。

  赫茨尔等人所倡导的犹太复国主义理想作为一种民族主义思潮及政治运动,一直把平等、自由及民主作为自身的社会理想,以色列的《独立宣言》及治国方略中也体现7这一精神。

  三 肯定以色列人的智慧与成就,弘扬以色列历史的独特之处,并不是说以色列就是天堂之地,也无意掩饰以色列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与难题。建国五十多年来,以色列社会始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与问题,全球化浪潮的推进更使没有回旋之地的以色列国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压力。

  第一,安全威胁的长期存在。建国以来以色列一直奉行“安全第一、和平第二,先有安全,后有和平”的国防观念,但对于国民来说,在享受经济繁荣与福利社会的同时,人们渴望已久的安全需求总是得不到保证,外部安全威胁严重存在,用以军前总参谋长摩西·亚龙的话来说: “在以色列,你分不清什么是战争,什么是和平;哪里是前线,哪里是家园。

  ”四次中东战争从整体上看以色列是占了上风,但战争对国民心理的巨大创伤并不能轻易弥合,与此同时,旷日持久的巴以冲突、此起彼伏的恐怖袭击、渺茫无期的和平前景,使以色列社会与国民的承受力越来越脆弱,许多人厌倦7 这种兵营式的生活,“倒移民现象”的出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2006年7月,当长达6年的巴以流血冲突稍有缓和之后,黎巴嫩真主党再次用火箭弹撕开了以色列人信理上的致命伤口,缺乏安全感的以色列人_理上更显脆弱。

  第二,社会整合问题。自建国之日起,以色列社会的多元化倾向就明显存在。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复杂矛盾、宗教与世俗的尖锐对抗、西方犹太人与东方犹太人的严重隔阂、左派与右派的游离与分歧无不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并威胁着以色列的民主制度。因此,努力实现社会的整合是以色列历届政府的奋斗目标与施政纲领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除了东、西犹太人之间与左、右派之间的隔阂有了明显的弥合之外,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以及宗教与世俗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并且出现了越来越激烈的趋势。法律在威胁面前显得束手无策,政权在压力面前常常软弱妥协。再加上民主制度以及多党政治的种种漏洞,使以色列政局总是动荡莫测,甚至风雨飘摇。特别是近十多年以来,巴以冲突的一波三折,中东和平进程的大起大落,更诱发了一系列矛盾与冲突,社会分裂 IWG题越来越成为以色列人的心头之惠。

  第三,经济发展的瓶颈。以色列经济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不断暴露出脆弱的一面,如紧张的周边关系破坏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内部资源的奇缺与国内市场的狭小使以色列经济更易于受国际市场上风云变幻的影响,更容易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与威胁,因而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对外援尤其是美援的严重依赖,使以色列常常受西方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形势的影响;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所建立起来的干预机制曾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在新的条件下却与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相悖逆;军事工业虽然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却造成了庞大的经济自担,并抑制了民用企业的再生产;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尤其是与之俱增的通贷膨胀率,严重损害了经济肌体,并破坏了国际投资环境;能源危机尤其是水资源危机日益加剧,更使以色列经济举步维艰。

  综上所述,年轻的以色列国家在朝气与活力之外还积存着种种制约发展与进步的因素,奇迹与辉煌的光环之下依然笼罩着难以遣的阴影。以色列的历史学家似乎不喜欢用“奇异”、“独特”等字眼来描述他们的国家,也许是因为历史的遭际使他们对“与众不同”之类的叙说总有一种本能的警觉与敏感,他们愿意说犹太民族是平平凡凡的民族,以色列国家是普普通通的国家。然而,不管自我刻画的风格如何平常、低调,但以色列人的危机意识与忧患意识确实不同寻常。他们总是用“萨布拉”(Sabra)——沙漠中的仙人掌来描述理想中的国民特征,来比喻以色列国家的人格化个性,因为他们相信,不管环境如何恶劣,无论困难如何巨大,以色列国家都会在沙漠中扎根,在磨砺中成长!

×

【提醒】购买纸书后,扫码即可免费领取购书大礼包!

如果你已购买本书,请扫一扫封面右上角的二维码,如下图:

如果你未购买纸书,请先购买:

立即购买

长按图片下载到相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
朋友注册并购买后,您可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