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导论(第四版)

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28.8¥28.80
已下架(本产品缺货或未上线)

商品介绍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体例、观点新颖的社会学概论教程。全书共分为13章,系统讲述了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并特别探讨了社会学的中国化的问题。本书主编孙立平教授是社会学界的知名学者,书中融入了他的诸多新颖创见。全书内容充实,除讲述基本理论外,还附有精彩案例。本书深入浅出,阐述清晰明白,既可作为社会学专业教程,也可作为大专院校非社会学专业公共课教材使用。

 

目录

第一章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节 社会学的视野
  第二节 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
  第三节 社会学与社会学的想象力
第二章  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  文化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 文化的构成与功能
  第三节 文化的变迁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四章  社会化
  第一节 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
  第二节 社会化的环境因素
  第三节 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
  第四节 转型中国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第五章  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第一节 社会角色与社会关系
  第二节 社会互动
  第三节 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
  第四节 社会结构
第六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第二节 群体结构与群体运行过程
  第三节 社会组织概述
  第四节 组织过程和组织变迁
  第五节 转型社会中的群体与组织现象
第七章  社会制度
  第一节 社会制度概述
  第二节 主要的社会制度
  第三节 中国单位制度分析
第八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分层与流动
  第二节 改革前后中国的社会分层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的新趋势
  第四节 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结构
第九章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第一节 社区的含义和类型
  第二节 城乡关系与二元结构
  第三节 从农村到城市:城市化
  第四节 中国城市化道路探讨
第十章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第二节 若干社会问题分析
  第三节 社会控制概述
  第四节 越轨与社会控制
第十一章  集合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一节 集合行为的形成机制
  第二节 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社会运动
第十二章  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 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节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第四节 转型社会学与中国经验
第十三章  全球化与本土化
  第一节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本土化的含义
  第三节 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
参考文献
第四版后记

 

前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愈来愈大,所要考虑的问题愈来愈复杂,人们对自身的了解,特别是对精神现象进行了解的愿望也愈来愈迫切,因此,科学心理学就应运而生并随之蓬勃发展。
  心理学虽然在我们这个绵延5 000年文明史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但那些只能算做心理学思想。独立的科学心理学是于1879年在德国开始出现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她作为舶来品传入我国。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她当然得不到充分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曾出现过20世纪50、60年代的辉煌,但总的来讲,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广大人民群众命运的变化,心理科学的经历也是饱经坎坷、几起几落,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心理学才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心理学的春天。心理学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这应该是预料当中的事,各行各业都从不同角度向心理学提出要求。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为了适应各高校学生学习心理学的迫切需要,我们编写了这本《心理学基础——原理与应用》奉献给大家。我们的思路是:以基础心理学的基本……

 

免费试读(部分内容)

 一、社会学是看社会的一种特殊视角
  以上面的问题为例,我们可以进一步来讨论社会学可以提供一种怎样的看待社会现象的视角。
  就环境的污染和治理来说,环境科学可以提供一种特定的视角。比如,特定污染现象的规律是什么;什么样的污染需要用什么样的技术去治理;治理特定污染的时候要解决的技术难点究竟是什么;等等。
  经济学可能会提供另一种视角。经济学看问题的一个基本框架是成本和收益。如果收益大于成本就是划算的,否则就是不划算的。这个逻辑可以解释社会中许多社会现象。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经济学的逻辑经常是行不通的。比如,一个企业一年创造50万元的利税,但污染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是100万元。从经济学的原则来说,这是明显不划算的,因而这样的企业应当关闭。但在现实中,这样的企业往往是不但没有关闭,反而在红红火火地生产着,一方面在生产着产品,另一方面在生产着污染。为什么会如此?
  问题的关键是,成本的承载者与收益的获得者不是一个主体。获得这个企业利润的是企业的所有者或企业主,获得企业提供的税收的是政府,而污染代价的承担者则可能是普通民众,比如周围的农民,特别是河流下游的农民。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知道,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企业收益获得者与污染代价承载者的社会力量是不一样的。作为企业收益获得者的政府和企业是强有力的,而污染代价承载者的力量往往是很软弱的。特别是在决定某个企业是否应该因为污染而关闭这样的问题上,两者力量和影响力的悬殊是显而易见的。正因为如此,许多这样的企业仍然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
  这就是社会学看待环境污染问题的一个视角。
  其实,对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情,社会学都可以提供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用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无疑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了解。
  比如,喝咖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一种现象。对这一现象,人们往往都习以为常,很少去深究其背后更多的内涵。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Giddens,1938~)却运用社会学理论对咖啡和喝咖啡的现象进行了饶有兴味的分析:
  第一,咖啡并不只是一种让人精神焕发的东西。作为日常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咖啡还具有象征价值。有时候,与喝咖啡相关的仪式比喝(消费活动)更为重要。举例来说,早上喝咖啡在许多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标志着一天的开始。在白天,人们常常是与其他人一起喝咖啡,此时,喝咖啡就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仪式了。
  第二,咖啡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是一种毒品,对大脑有刺激性作用,许多人喝咖啡就是为了提神,熬过自己难熬的时光。不过,人们并不把嗜好喝咖啡的人看成是吸毒的人。但是,如果你只是要咖啡因(吸毒),情况就不同了,大多数社会并不容许人们吸毒。不过,也有社会容许消费大麻甚至可卡因,但却反对消费咖啡。为什么这样呢?这是社会学家有兴趣探讨的问题。
  第三,喝一杯咖啡使一个人卷入到了全球一系列复杂的社会与经济关系中。咖啡生产地大多数是贫穷国家,而消费地大多数在一些富裕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咖啡是仅次于石油的最有价值的商品,是许多国家最大的外汇来源。咖啡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国家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机会。由于现代社会没有一个社会能够置身于桃花源中,研究这种全球化的贸易,也是社会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四,正因为如此,咖啡也变成了一种政治。由于咖啡的种植已经十分普及,已变得“品牌化”,而喝什么样的咖啡就变成了消费者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譬如纯天然的咖啡、无咖啡因的咖啡和“公平贸易”咖啡等等。喝咖啡可以到特色咖啡厅,也可以到“星巴克”连锁店。喝咖啡的人们可联合抵制来自某些国家的咖啡。对于这样的现象,社会学家也有兴趣,譬如全球化让人们关注遥远的事物,人们如何产生对新事物的认知等。
  第五,喝一杯咖啡的行动隐含了某种社会和经济发展史。与人们熟悉的茶、香蕉、土豆和白糖一样,咖啡成为一般消费品,也只是18世纪晚期以后的事。虽然咖啡源于中东,西方人对咖啡的消费是殖民扩张时期才开始的,那么西方人到底怎样看待咖啡?过去和今天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咖啡与世界贸易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也是社会学家感兴趣的问题(转引自邱泽奇,2002)。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看起来完全是个体的事情,当把它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去的时候,就成为社会的现象。而色彩斑斓的社会现象在社会学的透镜之下,会折射出一种异样的色彩。

  ……

×

【提醒】购买纸书后,扫码即可免费领取购书大礼包!

如果你已购买本书,请扫一扫封面右上角的二维码,如下图:

如果你未购买纸书,请先购买:

立即购买

长按图片下载到相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
朋友注册并购买后,您可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