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中医诊断学》系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之一,是研究如何诊断疾病、判断证候以及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重要学科,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该书自第1版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曾多次重印。本次修订,是以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五版教材为基础,广泛取现行使用教材的成果,在保持原版的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对原书进行了必要的修订与补充,使之进一步完善,以适应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需要。
全书分为绪论、四诊、八纲、辩证、诊断与病案5篇,全面论述了中医诊断学发展概况,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四诊的运用、疾病的诊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对于证候的辨别,以八纲为辩证纲领,按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分析,对于准确地进行疾病诊断与辩证论治大有裨益。
本书所引文献丰富翔实,论述严谨而精审,是对中医诊断学的全面总结与提高,因此,本书适用于从事中医教学、医疗、科研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中医诊断学的范围及其意义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的学科范围
一、四诊运用
二、疾病诊断
三、证候辨别
第二节 诊断在中医学中的意义
第二章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第一节 诊断学原理
第二节 诊断学原则
一、整体察病
二、四诊并重
三、从病辨证
四、标本病传
第三章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秦汉晋隋唐诊断学的崛起
第二节 宋金元时期诊断学基础的发展
第三节 明清至今诊断学的成就与贡献
第四章 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及其研究方法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篇 四诊
第一章 望诊
第一节 望神
一、神的基本概念
二、望神的意义
三、望神的方法
四、望神的内容
第二节 望面色
一、五色诊法的基本概念
二、面部色诊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三、望色常规
四、面部与脏腑相关部位
五、望色十法
六、常色与病色
七、色、脉、症合参
第三节 望形态
一、望形体
二、望姿态
第四节 望头颈官窍
一、望头面、颈项、头发、须眉
二、望眼目
三、望耳
四、望鼻
五、望口唇
六、望齿、龈
七、望咽喉
八、望下窍
第五节 望皮毛
一、色泽
二、形态
第六节 望络脉与指甲
一、望络脉的一般方法
二、望小儿食指络脉
三、望爪甲
第七节 望排出物
一、望痰、涎、涕、唾
二、望呕吐物
三、辨脓与辨血
第八节 望舌
一、舌的结构与功能
二、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及望舌原理
三、望舌的意义
四、望舌方法与注意事项
五、望舌的内容
附一:关于望面色与望小儿食指络脉的现代研究
附二:关于舌诊的现代研究
第二章 闻诊
第一节 听声音
一、发声
二、语言异常
三、呼吸异常与咳嗽
四、呕吐、嗳气与呃逆
五、肠鸣
六、啮齿与小儿啼哭
七、叹息与呵欠
第二节 嗅气味
一、病体气味
二、宦窍气味
三、排出物气味
四、病室气味
第三章 问诊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和原则
第二节 问一般项目
第三节 问主诉和病史
一、主诉
二、现病史
三、既往、生活、家族史
第四节 问现在症状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周身
四、问饮食与口味
五、问二便
六、问睡眠
第五节 问妇女
一、问月经
二、问带下
第六节 问小儿
一、问出生前后情况
二、问喂养情况
三、问生长发育情况
四、问预防接种传染病史及传染病接触史
第四章 切诊
第一节 脉诊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三、诊脉的部位
四、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正常脉象
六、病理性脉象
七、诊妇人脉
八、诊小儿脉
九、脉症顺逆与从舍
附:脉象研究
第二节 按诊
一、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二、按诊的内容
第三篇 八纲
第一章 表里
第一节 表证
第二节 里证
附:半表半里证
第三节 表里的鉴别及其关系
一、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二、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第二章 寒热
第一节 寒证
第二节 热证
第三节 寒热的鉴别及其关系
一、寒热证的鉴别
二、寒热证的关系
三、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第三章 虚实
第一节 虚证
第二节 实证
第三节 虚实的鉴别及其关系
一、虚实证的鉴别
二、虚实的错杂、转化和真假
第四节 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第四章 阴阳
第一节 阴证和阳证
一、阴证
二、阳证
三、阴证和阳证的鉴别要点
第二节 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一、真阴不足(肾阴不足)
二、真阳不足(肾阳不足)
第三节 亡阴与亡阳
一、亡阴
二、亡阳
第五章 八纲中的辩证法
第一节 四对矛盾
第二节 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三节 现象与本质
第四节 相互转化与相互联系
附:八纲的现代研究
第四篇 辨证
第一章 病因辨证
第一节 六淫病辨证
一、风淫证候
二、寒淫证候
三、暑淫证候
四、湿淫证候
五、燥淫证候
六、火淫证候
第二节 疫疠病辨证
一、温疫证候
二、疫疹证候
三、瘟黄证候
第三节 七情病辨证
一、喜伤心证候
二、怒伤肝证候
三、思伤脾证候
四、悲伤肺证候
五、恐伤肾证候
六、惊伤证候
七、忧伤证候
第四节 饮食、劳逸病辨证
一、饮食、虫伤证候
二、劳逸所伤证候
三、房劳所伤证候
第五节 外伤病辨证
一、金刃伤证候
二、虫兽伤证候
三、跌扑伤证候
第二章 气血津液辨证
第一节 气病辨证
一、气虛证
二、气陷证
三、气滞证
四、气逆证
第二节 血病辨证
一、血虚证
二、血瘀证
三、血热证
四、血寒证
第三节 气血同病辨证
一、气滞血瘀
二、气虚血瘀
三、气血两虚
四、气不摄血
五、气随血脱
第四节 津液病辨证
一、津液不足
二、水液停聚
第三章 脏腑辨证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一、心病辨证
(一)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
(二)心血虚与心阴虚
(三)心火亢盛
(四)心脉痹阻
(五)痰迷心窍
(六)痰火扰心
二、小肠病辨证
小肠实热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一、肺病辨证
(一)肺气虚
(二)肺阴虚
(三)风寒束肺
(四)寒邪客肺
(五)痰湿阻肺
(六)风热犯肺
(七)热邪壅肺
(八)燥邪犯肺
二、大肠病辨证
(一)大肠湿热
(二)大肠液亏
(三)肠虚滑泻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一、脾病辨证
(一)脾气虚
(二)脾阳虚
(三)中气下陷
(四)脾不统血
(五)寒湿困脾
(六)湿热蕴脾
二、胃病辨证
(一)胃阴虚
(二)食滞胃脘
(三)胃寒
(四)胃热
第四节 肝与胆病辨证
一、肝病辨证
(一)肝气郁结
(二)肝火上炎
(三)肝血虚
(四)肝阴虚
(五)肝阳上亢
(六)肝风内动
(七)寒滞肝脉
(八)肝胆湿热
二、胆病辨证
胆郁痰扰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一、肾病辨证
(一)肾阳虚
(二)肾阴虚
(三)肾精不足
(四)肾气不固
(五)肾不纳气
二、膀胱病辨证
膀胱湿热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一、心肾不交
二、心脾两虚
三、心肝血虚
四、心肾阳虚
五、心肺气虚
六、脾肺气虚
七、脾肾阳虚
八、肺肾阴虚
九、肝肾阴虚
十、肝脾不调
十一、肝胃不和
十二、肝火犯肺
第四章 经络辨证
第一节 十二经脉病证候
一、肺手太阴经病证候
二、大肠手阳明经病证候
三、胃足阳明经病证候
四、脾足太阴经病证候
五、心手少阴经病证候
六、小肠手太阳经病证候
七、膀胱足太阳经病证候
八、肾足少阴经病证候
九、心包络手厥阴经病证候
十、三焦手少阳经病证候
十一、胆足少阳经病证候
十二、肝足厥阴经病证候
第二节 奇经八脉病证候
一、督脉病证候
二、任脉病证候
三、冲脉病证候
四、带脉病证候
五、阴跷脉病证候
六、阳跷脉病证候
七、阴维脉病证候
八、阳维脉病证候
第五章 六经辨证
第一节 六经病证的分类
一、太阳病证候
二、阳明病证候
三、少阳病证候
四、太阴病证候
五、少阴病证候
六、厥阴病证候
第二节 六经的传变、直中、合病和并病
一、传变
二、传经
三、直中
四、合病和并病
第六章 卫气营血辨证
第一节 卫气营血证候的分类
一、卫分证候
二、气分证候
三、营分证候
四、洫分证候
第二节 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
第七章 三焦辨证
第一节 三焦病证候的分类
一、上焦病证候
二、中焦病证候
三、下焦病证候
第二节 三焦病证候的传变
第五篇 诊断与病案
第一章 疾病诊断
第一节 伤风
第二节 麻疹
第三节 水痘
第四节 痹痧
第五节 白喉
第六节 顿呛
第七节 疟疾
第八节 痢疾
第九节 霍乱
第十节 湿热病
第十一节 中风
第十二节 痨瘵
第十三节 噎膈
第十四节 疳疾
第十五节 鼓胀
第十六节 鼻渊 鼻鼽
第十七节 喉痹 乳蛾
第十八节 肺痈肺痿
第十九节 胸痹
第二十节 哮病
第二十一节 消瘅
第二十二节 闭 厥 脱
第二十三节 癫狂痈
第二十四节 惊风
第二十五节 痿痹一
第二十六节 癥瘕积聚
第二十七节 疝气
第二十八节 淋浊 癃闭
第二十九节 痈疽 疔 疖
第三十节 痔漏
第三十一节 崩漏带下
第三十二节 阴挺
第二章 症状鉴别
第一节 恶寒
第二节 恶寒发热
第三节 壮热
第四节 潮热
第五节 往来寒热
第六节 烦热
第七节 微热
第八节 出汗
第九节 昏迷
第十节 抽搐
第十一节 衄血
第十二节 咳血
第十三节 呕血
第十四节 尿血
第十五节 便血
第十六节 头痛
第十七节 胸痛
第十八节 胁痛
第十九节 胃脘痛
第二十节 腹痛
第二十一节 腰痛
第二十二节 四肢关节痛
第二十三节 咳嗽
第二十四节 喘促
第二十五节 眩晕
第二十六节 心悸
第二十七节 不寐
第二十八节 不欲食
第二十九节 呕吐
第三十节 黄疸
第三十一节 水肿
第三十二节 小便不利
第三十三节 腹泻
第三十四节 便秘
第三十五节 麻木
第三十六节 半身不遂
第三章 病案
第一节 中医病案的特点
第二节 中医病案的内容和要求
一、病案的内容
二、病案书写的要求
第三节 病案格式
附 中医诊断学试题
【提醒】购买纸书后,扫码即可免费领取购书大礼包!
如果你已购买本书,请扫一扫封面右上角的二维码,如下图:
如果你未购买纸书,请先购买:
立即购买
Copyright 2007–2021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30-22:00),18001260133(09:3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09054306号-30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7632号 营业执照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