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

¥53.1¥53.10
已下架(本产品缺货或未上线)

商品介绍

  杜石然和范楚玉等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是国内外第一部以时代先后顺序综合论述中国科学技术通史的专著。结合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给出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初始、体系形成、高潮的起落等合乎科技发展自身内在规律的分期阐述。对我国传统科学技术(农、医药、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地图、建筑、机械、制瓷、造纸、桥梁……)各个方面的杰出成就,从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比较文化史学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充分论说。对我国近代科技发展迟缓、滞后的原因也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目 录

第一章 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
 一 伟大的祖国,古老的文明
 二 劳动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
 三 从采集狩猎到原始农牧业
 四 原始工艺技术
 五 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
 六 原始自然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
 一 奴隶制度的出现与科学技术
 二 青铜时代和青铜冶铸技术
 三 农业生产技术
 四 手工业技术
 五 初期的天文学和数学
 六 物候和地学知识的积累
 七 初期的医药学
 八 天命观与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
 一 社会大变革与科学技术
 二 铁器时代的到来与冶铁技术
 三 精耕细作传统的开始形成与生物学知识
 四 大型水利工程的开始兴建
 五 《考工记》——手工业技术规范的总汇
 六 《墨经》中的科学知识
 七 天文学和数学的进步
 八 地学著作的出现
 九 医学理论的初步建立
 十 诸子百家的自然观和学术争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
 一 封建制度的巩固与科学技术
 二 农业科学技术和水利工程
 三 生产工具、兵器的铁器化和冶铁术的成熟
 四 天文学体系的形成和杰出的科学家张衡
 五 数学体系的形成
 六 地图测绘技术与疆域地理志
 七 医药学体系的充实与提高
 八 造纸术与漆器工艺
 九 建筑、交通及纺织技术
 十 学术思想和王充《论衡》
 十一 中外交通和科技文化交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古代科技体系的充实和提高
 一 三 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
 二 贾思勰和农学名著《齐民要术》
 三 天文学的一系列新发现
 四 杰出的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
 五 地学的新进展
 六 医药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七 炼丹术和化学
 八 制瓷、灌钢和建筑技术
 九 机械制造的新成就
 十 自然观和宇宙论方面的论争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持续发展
 一 经济和科技文化繁荣的大帝国
 二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三 冶金和纺织技术
 四 都市建设和桥梁工程
 五 地理学的成就和大运河的开凿
 六 算经的注释和数学的发展
 七 天文学和杰出的天文学家一行
 八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造纸技术
 九 炼丹术和化学的发展
 十 中医药学的进步
 十一 中外交往和科学技术交流的发展
 十二 柳宗元、刘禹锡的自然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
 一 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背景
 二 火药和兵器的进步
 三 指南针的发明与航海造船技术
 四 雕版印刷的盛行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五 卓越的科学家沈括
 六 农业生产和农学的高度发展
 七 数学的辉煌成就
 八 天文学发展的高峰和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
 九 地学与水利建设
 十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十一 瓷器和冶金的进展
 十二 建筑与桥梁技术
 十三 纺织技术
 十四 中外科技交流
 十五 张载和朱熹的自然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传统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
 一 资本主义萌芽及其缓慢发展
 二 郑和下西洋和造船航海技术
 三 先进的冶金技术
 四 黄河、大运河的治理和盐碱地的改造
 五 “一岁数收”技术与新作物的引进
 六 建筑技术的普遍提高
 七 商业数学与珠算
 八 声学知识的新发展
 九 传染病学和外科的成就
 十 地方志的科学价值
 十一 明末著名科学家及其著作
 十二 “理学”、“心学”的泛滥和启蒙思想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西方科学技术的开始传入
 一 没落中的封建社会
 二 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及其影响
 三 对待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传人的政策和态度
 四 康熙帝和清初全国地图的测绘
 五 西方天文、数学知识传人后取得的成就
 六 其他科技成就
 七 乾嘉学派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十章 近代的科学技术
 一 近代中国的社会
 二 洋务运动和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大量传人
 三 各种自然科学知识的传人
 四 各种技术知识的传人
 五 西方医学知识的传人
 六 20世纪初期的中国科学和技术
 本章小结
结 语
 一 科学技术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二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三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问题
 四 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人名索引
书名索引
后 记
修订版后记

 

作者简介

  杜石然,吉林市人,1929年生,1951年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先后供职于吉林、长春两地图书馆,业余时间开展中国数学史学习和研究,1954年开始有成果发表。1957年考人中国科学院科学史研究所攻读中国数学史硕士研究生,师从李俨、钱宝琮。毕业后留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通史研究室主任。还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数学会理事。1990年赴日,曾任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1990)、佛教大学教授(1991—2001),并任该校硕士、博士生指导教官。授业科目: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等。

×

【提醒】购买纸书后,扫码即可免费领取购书大礼包!

如果你已购买本书,请扫一扫封面右上角的二维码,如下图:

如果你未购买纸书,请先购买:

立即购买

长按图片下载到相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
朋友注册并购买后,您可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