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原理

¥40.50¥40.50
已下架(本产品缺货或未上线)

商品介绍

内容推荐

  《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选取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在民俗研究,特别是民俗学理论研究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著作,在原有专著的基础上加入最新研究成果,由乌丙安先生本人编撰整理而成。全书共分八卷:第一卷《中国民俗学》,第二卷《民俗学原理》,第三卷《民俗学丛话》,第四卷《中国民间信仰》,第五卷《萨满信仰研究》,第六卷《民间口头传承》,第七卷《民俗文化综论》,第八卷《民俗遗产评论》。一方面介绍了民俗学的概念、原理、历史、发展等,另一方面又列举了具体的事项,追根溯源,兼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方法。本书为第二卷《民俗学原理》。民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中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民俗学的研究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多所院校教授及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名誉所长,原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1929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祖籍喀喇沁,蒙古族。1953年攻读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艺专业研究生,师从钟敬文教授。至今,从事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教学与研究60年。1988年、1991年先后获国家突出贡献奖及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至2001年连续两次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一等奖。1992年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再获“山花奖”最高荣誉奖。2007年6月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

  主要学术成果:《中国民俗学》《中国民间信仰》《民俗学原理》《民俗学丛话》《神秘的萨满世界》《民间文学概论》《生灵叹息》《民俗文化新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等专著,主编有《中国风俗辞典》《中国民俗百科丛书》《满族民间故事选》《世界风俗传说故事大观》《民间神谱》等。

     

目录

  第一章 民俗主体论

   引言

   第一节 民俗的构成

    一、民俗构成的诸概念

     1.民俗质

     2.民俗素

     3.民俗链

     4.民俗系列

     5.民俗系统

    二、关于民俗构成的说明

   第二节 民俗的养成

    一、俗民群体的民俗养成

     1.俗民

     2.群体

     3.习俗惯制

     4.习俗规则

    二、俗民个体的民俗养成

     1.俗民个体

     2.习俗化

     3.习俗化与再习俗化

     4.习俗化与个性化

    三、民俗养成中的民俗角色

   结语

  第二章 民俗控制论

   引言

   第一节 民俗控制的提出

    一、民俗控制和社会控制

    二、越轨和反越轨说

    三、冲突和冲突论

    四、标签和标签论

   第二节 民俗控制的类型

    一、隐喻型民俗控制

    二、奖惩型民俗控制

    三、监测型民俗控制

    四、规约型民俗控制

    五、诉讼型民俗控制

    六、禁忌型民俗控制

  第三章 民俗符号论

   引言

   第一节 民俗符号的提出

    一、关于符号学的一般论述

    二、关于民俗符号学的一般原则

    三、关于《中国符号词典》

   第二节 民俗符号的结构

   第三节 言语系统的民俗指符

    一、关于俗语、谜语的民俗指符

    二、关于神话的民俗指符

     1.神话素的排列组合形式

     2.神话思维的联想方式

   第四节 非言语系统的民俗指符

    一、听觉的音响指符

    二、视觉的标记指符

    三、视觉的纹饰、图像指符

    四、视觉的实物指符

    五、视觉的色彩指符

    六、其他感觉的象征指符

   第五节 关于民俗符号的民俗所指

   第六节 中国古典民俗“符号”

  第四章 民俗传承论

   引言

   第一节 民俗传承的再认识

    一、关于传承性特征的理解

    二、关于传承论的广义内涵

   第二节 民俗传承论的相关理论

    一、“文化圈”“文化层”与维也纳学派

     1.文化圈

     2.文化层

    二、“泛埃及主义”与曼彻斯特学派

    三、“文化区”“文化带”与美国历史学派

     1.文化区

     2.文化带

   第三节 民俗传承的应用研究

    一、民俗传承与社会传承

     1.亲族制度的传承

     2.继承制度的传承

     3.婚姻制度的传承

    二、民俗传承的应用要点

     1.民俗传承的发生

     2.民俗传承的机制

     3.民俗传承的系谱

     4.民俗传承的作用

免费试读(部分内容)

  当代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都十分关注这种现代文明世界在文化上强加于人所引起的文化冲突及其后果,都力图对这种文化变迁做出规律性的解释,但是在变迁的基本规律方面并没有多少新发现,只在实地调查方面取得可证的材料。比如,非洲部落酋长虽被保留,但是酋长按习惯获取财富不可能了,传统的猎象取象牙的生产被禁止了,部落的议事制度无所作为了,由酋长决定分配土地的传统改为由政府登记批准土地所有权,强健的村落男劳力外出做工挣工资,无偿征工出劳役已受限制。有的地区被迫改变了原来一夫多妻制习俗,接受了一夫一妻制的法规。大洋洲岛国原住民有的不再信奉巫师而走进了教堂,原来认为月亮是必须崇拜的图腾,遍地有鬼魂与精灵,现在登月成功的图像使人们认识了月球,传教士让他们读了《圣经》的《创世记》,不再迷信巫术。有的虽然在部落甘当土著民,却参加了选举国会议员的投票。婚礼和葬礼都删除了古老的坐礼程序,全新地注入了欧美式的宗教礼俗规范。一系列的传统习俗被肢解得支离破碎,甚至改变了固有的价值观念。这种几乎全面快速放弃原习俗规范,表现出极强的文化接受性是某些部落社会的文化特点。他们原来的风俗习惯并没有十分完整的体系,所以也不被他们自己格外尊重,所以越来越把西方习俗认同作自己的习俗。

  但是,与此相反的文化冲突现象也十分醒目。他们面对白人社会的生活方式并不表现出有多大兴趣,这些群体的心理形态倾向还在依赖于或屈服于原始超自然力信仰,并保持原习俗生活方式。正像大洋洲的土著民那样,并不想跨出自己古老的生活方式。

  ……

×

【提醒】购买纸书后,扫码即可免费领取购书大礼包!

如果你已购买本书,请扫一扫封面右上角的二维码,如下图:

如果你未购买纸书,请先购买:

立即购买

长按图片下载到相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
朋友注册并购买后,您可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