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61.2¥61.20
已下架(本产品缺货或未上线)

商品介绍

内容推荐

  本书是朱东润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国内最早的文学批评史著述之一。它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框架,用全新的文学观念系统地考察了我国从先秦到清末的文学批评发展过程。本书于诗文批评外兼及词论与戏曲小说批评,提纲挈领,自成体系,突破了旧有文学观念的束缚,至今仍为从事这一学术研究的学者所推崇。

 

目录

  第一 绪言

  第二 孔子孟子荀子及其他诸家

  第三 《诗》三百五篇及《诗序》

  第四 西汉之文学批判

  第五 东汉之文学批判

  第六 建安时代之文学批判

  第七 陆机 陆云

  第八 皇甫谧 左思 挚虞 附李充

  第九 葛洪

  第十 范晔 萧子显 附裴子野

  第十一 沈约

  第十二 刘勰

  第十三 钟嵘

  第十四 萧统 萧纲 萧绎

  第十五 颜之推

  第十六 隋代之文学批评及“文中子”

  第十七 唐初史家之文学批判

  第十八 刘知幾 

  第十九 初唐及盛唐时代之诗论

  第二十 白居易 元稹

  第二十一 韩愈

  第二十二 柳冕 柳宗元 李翱 皇甫湜

  第二十三 司空图 附唐人诗论杂著

  第二十四 欧阳修 曾巩

  第二十五 王安石 蔡绦 叶梦得

  第二十六 苏轼 苏辙 张耒

  第二十七 黄庭坚

  第二十八 陈师道 范温

  第二十九 吕本中 韩驹

  第三十 张戎

  第三十一 杨万里 姜夔 陆游

  第三十二 叶适

  第三十三 朱熹 附道学家文论

  第三十四 自《诗本义》至《诗集传》

  第三十五 严羽

  第三十六 刘克庄

  第三十七 晁补之 李清照 黄昇

  第三十八 沈义父 张炎

  第三十九 方回

  第四十 元好问

  第四十一 贯云石 周德清 乔吉

  第四十二 高棅

  第四十三 李梦阳 何景明 徐祯卿 附李东阳

  第四十四 杨慎

  第四十五 谢榛 王世贞

  第四十六 唐顺之 茅坤

  第四十七 归有光及“弇州晚年定论”

  第四十八 徐渭 臧懋循 沈德符

  第四十九 吕天成 王骥德

  第五十 袁宏道

  第五十一 钟惺 谭元春

  第五十二 钱谦益

  第五十三 冯班

  第五十四 陈子龙 吴伟业

  第五十五 黄宗羲

  第五十六 王夫之 顾炎武

  第五十七 侯方域 魏禧

  第五十八 毛奇龄 朱彝尊

  第五十九 王士禛

  第六十 吴乔 赵执信

  第六十一 叶燮

  第六十二 清初论词诸家

  第六十三 金人瑞

  第六十四 李渔

  第六十五 方苞 刘大櫆

  第六十六 姚鼐 刘开

  第六十七 纪昀

  第六十八 沈德潜

  第六十九 袁枚

  第七十 赵翼

  第七十一 章学诚

  第七十二 阮元

  第七十三 恽敬

  第七十四 张惠言 周济

  第七十五 曾国藩

  第七十六 陈廷焯

  后记

  再版后记

免费试读(部分内容)

  第二 孔子孟子荀子及其他诸家

  文学者,民族精神之所寄也。凡一民族形成之时期,其哲人巨子之言论风采,往往影响于其民族精神,流风余韵,亘千百年。故于此时期中,能深求一代名哲之主张,于其民族文学之得失,思过半矣。此其人虽不必以文学批评家论,而其影响之大,往往过一般之批评家远甚。

  《虞书》日:“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旧说以为虞舜之言,说《诗》者多称道之,所托虽古,实不足信。求古人之言论,要不出春秋以来,其时实为吾民族形成之时代。自周之兴,宗族勋旧,分布东方,及犬戎进逼,幽王失国,于是全民族东徙,复与东方固有之诸族混合,文化进展。今日吾人所读之古籍,《诗》《书》《春秋》,皆此时期以来之产物也。其时之思想家,与后代以最大之影响者,则有孔子。

  孔子论文,皆指学问而言,与后世之言文学者不同。《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其意可见。

  ……

×

【提醒】购买纸书后,扫码即可免费领取购书大礼包!

如果你已购买本书,请扫一扫封面右上角的二维码,如下图:

如果你未购买纸书,请先购买:

立即购买

长按图片下载到相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
朋友注册并购买后,您可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