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研究导引(上下)

¥106.20¥106.20
已下架(本产品缺货或未上线)

商品介绍

  水涛和贺云翱编著的《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研究导引》精选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文化遗产研究等领域的学术经典,并给以必要的导读,力求反映当前考古学界的最新理论,方法及研究成果,分为考古学理论,史前考古,历史考古,科技考古,博物馆学,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强调研究性,突出研究范例,彰显学术观点多元化。

 

目录

第一章 考古学的理论和流派

 导 论

 选 文

 第一节 什么是考古学

  什么是考古学(夏鼐)

  考古学的本质和目标([英]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

  关于“考古地层学”的问题(俞伟超)

  关于“考古类型学”的问题(俞伟超)

  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苏秉琦)

  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夏鼐)

  如何使考古工作成为人民的事业(苏秉琦)

 第二节 考古学史

  现代考古学的开端([英]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

  中国史前考古学的研究简史及分期(节 选)(陈星灿)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简史(严文明)

  中国考古学的回顾和展望(夏鼐)

 第三节 新考古学

  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美]路易斯·宾福德)

  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英]戴维·L.克拉克)

  考古学的“中程理论”([美]布里恩·M.费根)

  后过程的考古学([英]伊恩·霍德)

 第四节 考古学的未来

  重建中国古史的远古时代(苏秉琦)

  对考古学解释的反思([英]科林·伦福儒)

  考古学面临的挑战([美]沙雷尔·阿什莫尔)

 问题与思考

第二章 史前及原史时期考古

 导 论

 选 文

 第一节 化石人类与旧石器文化

  北京猿人化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吴汝康 董兴仁)

  中国猿人石器研究(裴文中 张森水)

 第二节 农耕文化与文明起源

  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严文明)

  “C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夏鼐)

  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严文明)

  试论文明的起源(安志敏)

 第三节 早期的种族与部族

  先秦时期我国居民种族类型的地理分布(潘其凤 朱泓)

  新疆古代居民种族人类学研究(韩康信)

 第四节 早期的城市与国家

  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苏秉琦)

  中国古代王的兴起与城邦的形成([美]张光直)

 问题与思考

第三章 历史时期考古

 导 论

 选 文

 第一节 城市规划与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都城概说(王仲殊)

  汉长安城考古的回顾与瞻望(刘庆柱 李毓芳)

  六朝都城规划建设中的人工河流因素(贺云翱)

  隋唐城址类型初探(宿白)

  汉唐之间城市建筑及社会生活习俗等研究(杨泓)

 第二节 等级制度与陵墓制度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杨宽)

  秦代社会阶层等级研究(滕铭予)

  西汉帝陵制度(刘庆柱)

  魏晋南北朝时期陵园和茔域(徐苹芳)

  六朝陵墓埋葬制度(罗宗真)

  唐代墓葬等级制度(齐东方)

  “明器神煞”与“墓仪”制度(徐苹芳)

 第三节 宗教与艺术

  凉州石窟遗迹与“凉州模式”(宿白)

  地域考古对“五斗米道”美术传统的重构([美]巫鸿)

  镇墓文中所见到的东汉道巫关系(吴荣曾)

  圣火袄教图像考(施安昌)

  汉画像石中所见河、桥及桥上交战图的图像学意义(信立祥)

  隋唐造型艺术渊源探讨(杨泓)

  关于中国古代彩瓷研究的几个问题(张浦生)

 第四节 交通与贸易

  秦汉时代成都地区对外贸易(童恩正)

  北朝人华外商及其贸易活动(张庆捷)

  中国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综述(夏鼐)

  论日本“仿制三角缘神兽镜”的性质及其与所谓“舶载三角缘神兽镜”的关系(王仲殊)

  华南沿海对外陶瓷技术的交流和福建漳州窑发现的意义(熊海堂)

  玻璃考古(安家瑶)

 问题与思考

第四章 考古学与科学技术

 导 论

 选 文

 第一节 年代测定技术

  放射性同位素在考古学上的应用(夏鼐)

  关于考古系列样品“C测年方法的可靠性问题(仇士华蔡莲珍)

  彭头山等遗址陶片和我国最早水稻遗存的加速器质谱“C测年

  (陈铁梅R.E.M.Hedges)

  瓷器热释光测定年代中古剂量的正确估算(王维达)

 第二节 定量分析技术

  河南省出土二里岗期前后的陶豆的分期(陈铁梅)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农业经济研究(赵志军)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动物考古学研究(袁靖等)

 第三节 图片判读技术

  遥感考古的原理与方法(刘建国)

  GPR技术在考古勘探中的应用研究(高立兵)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磁法探测的新成果(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

 第四节 文物保护技术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王蕙贞)

  中国丝绸之路土遗址的病害及PS加固(李最雄)

  文物建筑材质的研究与保存(黄克忠)

  蓬勃发展的科技考古学(王昌燧)

 问题与思考

第五章 博物馆学的理论与方法

 导 论

 选 文

 第一节 博物馆的分类与管理

  略论博物馆的类型(王英)

  博物馆的分类(梁吉生)

  世界博物馆类型综述(黎先耀张秋英)

  遗址博物馆的分类(郭向东)

  生态博物馆的思想及中国的行动(苏东海)

  博物馆管理浅析(单霁翔)

  藏品分类(宋伯胤)

  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田静)

 第二节 博物馆的功能与定位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曾昭炳李济)

  博物馆的科研功能(郑振铎)

  博物馆的功能(王宏钧)

  国际博物馆学界关于博物馆功能的讨论(冯承柏)

  遗址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吴永琪)

  科学博物馆在中国的地位与作用(周国兴)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博物馆事业(杨志刚)

  博物馆与考古学(苏文)

 第三节 博物馆与公众

  博物馆观众调查与研究(陆建松)

  博物馆观众研究的课题和方法(陈红京)

  历史陈列与观众的沟通——感动观众(宋向光)

  观众心理与博物馆讲解(吕继熔)

  博物馆志愿者工作(李易志)

 第四节 数字博物馆与虚拟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李文昌)

  “新博物馆学”语境中的数字博物馆(尹彤云)

  西北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的设计与建立(朱晓冬等)

  虚拟博物馆([加拿大]莲安·麦克塔维希)

 问题与思考

第六章 文化遗产学问题

 导 论

 选 文

 第一节 文化遗产的一般理论

  中国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曹兵武)

  文化遗产研究与文化遗产学(杨志刚)

  建立“文化遗产学”是否必要(贺云翱)

  论世界遗产在中国的综合效应(郭旃)

  “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张成瑜谢凝高)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阮仪三林林)

  世界遗产的“不可再生”价值(郑孝燮)

  论确立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向云驹)

 第二节 文化遗产的政策与对策

  世界遗产的法律保护(刘红婴王健民)

  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建设和规范(于海广王巨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措施(于海广王巨山)

  我国需要《世界遗产管理条例》:理由与建议(徐嵩龄)

  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思考(单霁翔)

 第三节 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管理

  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对象(贺云翱)

  文化线路:世界遗产的新类型(吕舟)

  工业遗产保护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关注新型文化遗产保护(单霁翔)

 第四节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欧洲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简史及其理念(王瑞珠)

  新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于海广王巨山)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三十年(吕舟)

  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复兴山水文明(谢凝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李听)

  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教育的探讨(孙克勤)

  文化遗产日的意义(冯骥才)

  寻求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阮仪三 肖建莉)

 问题与思考

×

【提醒】购买纸书后,扫码即可免费领取购书大礼包!

如果你已购买本书,请扫一扫封面右上角的二维码,如下图:

如果你未购买纸书,请先购买:

立即购买

长按图片下载到相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
朋友注册并购买后,您可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