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戏剧学(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修订版)

¥52.2¥52.20
已下架(本产品缺货或未上线)

商品介绍

  余秋雨学术著作《戏剧理论史稿》时隔20年全新改版隆重回归!

  余秋雨先生首部学术著作,曾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内容推荐

  本书为余秋雨戏剧著作《戏剧理论史稿》的首次修订版,作为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出版后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曾经被很多大学作为教材使用,其中包括台湾、香港、新加坡的一些大学。在使用十年之后,1992年又获得国家文化部颁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本书作为余秋雨教授的首部学术著作,也奠定了他在戏曲界的地位。三十年间,很多出版社都想再版本书,但余秋雨教授都没有同意。理由只有一条,它实在太厚了,整整六十八万字,一定会把信任他的读者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一直企盼能抽出一段较长的时间,由自己大删一遍。于是就搁置至今。

  奇怪的是,整整三十年过去了,不仅没有出现“同类新书”,连本书中提到的那些经典,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少,包括很多从事电影、电视、戏剧的专业人员。这种状况让余秋雨教授颇为震惊,再加上半年前几位著名编辑及一些学生的再三询问与寻找,余教授终于下定决心开始系统修订,本书才得以与广大读者见面。

 

作者简介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等。

 

目录

  新序 不可思议的回忆

  主要人名中外文对照表

  第一章 希腊的大门

   第一节 古希腊戏剧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生平

   第三节 《诗学》中的戏剧学

    一、摹仿的艺术

    二、第一个定义

    三、悲剧和喜剧的特性

    四、必然律

    五、整一化

   第四节 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喜剧论纲》

  第二章 罗马的标准

   第一节 古罗马戏剧

   第二节 贺拉斯生平

   第三节 《诗艺》中的戏剧学

    一、内部一致性

    二、“力所能及”的判断力

    三、更多地考虑观众

  第三章 东方的情味

   第一节 古代印度戏剧

   第二节 《舞论》中的戏剧学

    一、大梵天的旨意

    二、“味”和“情”

    三、舞台表演程式

  第四章 日本的秘传

   第一节 日本古典戏剧

   第二节 世阿弥生平

   第三节 《风姿花传》

    一、相应

    二、风格:“花”

    三、新鲜感

    四、个人储备

  第五章 欧洲再度苏醒

   第一节 从长夜到黎明

   第二节 意大利

    敏都诺

    斯卡里格

    卡斯特尔维特洛

    一、可见可闻的打动

    二、重重限制

    三、性格和情节

    四、快感还是实用

    五、悲剧和喜剧

    六、舞台的真实感

   第三节 西班牙

    维迦

    一、迎合观众心理

    二、冲破时间限制

    三、“用真实来欺骗观众”

    四、悬念的技法

    五、悲剧和喜剧应该混合

    塞万提斯

    一、艺术规律与观众心理不矛盾

    二、艺术限制的重要性

   第四节 英国

    锡德尼

    一、为喜剧和悲剧辩护

    二、以艺术手段来掌握限制

    三、哄笑和娱悦

    本·琼生

    一、对喜剧理论的扩展

    二、“气质”论

    三、开创莎士比亚评论

    莎士比亚

    一、自然和分寸

    二、以想象激发想象

  第六章 古典的精致

   第一节 暮色中的转移

   第二节 法国古典主义

   第三节 沙坡兰评《熙德》

    一、服从“天伦大义”

    二、合情合理

    三、为批评示范

   第四节 高乃依的戏剧三论

    一、发挥教益的途径

    二、四种方式的优劣

    三、“性格”四项

    四、如何符合可能性和必然性

   第五节 莫里哀论喜剧

    一、常识是标尺

    二、直观快感高于艺术法则

    三、喜剧未必低于悲剧

   第六节 布瓦洛《诗的艺术》

    一、专以情理娱人

    二、保持严密尺度

   第七节 法国古典主义的其他论述

    奥比纳克修道院长

    拉辛

    圣埃佛尔蒙

   第八节 英国德莱顿的见解

    一、洗刷法则

    二、“性格”三性

    三、情绪问题

  第七章 启蒙的星座

   第一节 启蒙主义

   第二节 狄德罗《论戏剧艺术》

    一、“真实”和“自然”

    二、打动心灵

    三、布局、情节和性格

    四、不要向观众保密

    五、表演理论的建立

   第三节 莱辛《汉堡剧评》

    一、从宫廷到市民

    二、“内在可能性”

    三、性格的塑造

    四、“使人变得较好些”。

    五、表演艺术

   第四节 哥尔多尼论喜剧

  第八章 浪漫的稀世巨匠

   第一节 浪漫主义

   第二节 歌德论戏剧

    一、塑造自己的弟兄

    二、舞台性

    三、挑选演员

   第三节 席勒论悲剧

    一、悲剧为什么能产生快感

    二、悲剧四要素

    三、悲剧的情节

   第四节 史雷格尔

    一、剧场和观众

    二、悲剧和喜剧的本质

   第五节 雨果的贡献

    一、在废墟中抽叶

    二、最完备的诗

    三、为了人类心灵

  第九章 美学家的高度

   第一节 黑格尔

   第二节 论戏剧文学

    一、包摄史诗和抒情诗

    二、冲突双方都有罪都无罪

    三、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第三节 论舞台表演

    一、演员的艺术

    二、表演和剧本

  第十章 苦难的意志

   一、叔本华:生存的退让

   二、尼采:悲剧的诞生

   三、柏格森:喜剧的悖逆

  第十一章 再一次刨根究底

   一、弗莱塔克的金字塔

   二、萨赛:观众的约定俗成

   三、布轮退尔:自觉的意志行动

   四、亚却:激变和“必需场面”

   五、琼斯:把对抗延续为过程

   六、贝克:从动作到感情

   七、梅特林克:日常、静态、内心、神秘

  第十二章 舞台上的哲学

   一、科格兰:两个“自我”

   二、欧文:感情三部曲

   三、戈登·克雷、阿庇亚

  第十三章 体系化的时代

   第一节 体验派体系

    一、斯坦尼“体系”概述

    二、体验学说

    三、梅耶荷德的异议

   第二节 “陌生化”体系

    一、非“戏剧性”的叙事体

    二、间离效果

  附录布莱希特之后

免费试读(部分内容)

  新序

  不可思议的回忆

  一

  读者眼前的这部书,已经在我书架上放了整整三十年。这是我最早出版的一部学术著作,曾经轰动一时。长期以来,很多出版社在不断力争再版,我都没有同意。理由只有一条,它实在太厚了,整整六十八万字,一定会把信任我的读者压得喘不过气来。一直企盼能抽出一段较长的时间,由我自己大删一遍。但是,怎么也抽不出这么一段时间。

  我说它“曾经轰动一时”,倒是一点也没有夸张。它出版于一九八三年五月,第二年,就获得了“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这个奖,在当时非常珍贵,因为时间包括整个二十世纪。所以,获奖者中一半人,已经去世。我在《欠君三拜》一文中回忆了当年与章培恒教授一起到北京领奖的情景。当时,不多的几个获奖者,现在只剩下我一人还活在世上了。

  我的这部书,初版名为《戏剧理论史稿》,被很多大学作为教材使用,其中包括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一些大学。在使用十年之后,一九九二年,又获得国家文化部颁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这也不容易,因为那次获一等奖的,全国一共只有两本书。

  除了获奖,更让我感动的,是当时文化界对它的欢迎程度。那个时候,中国还找不到复印机,因此不少人就一页页抄写,花几个月时间订成厚厚一本。这样的抄本,我本人至少见过三份。更有戏剧、电影界的同行到处以高价搜购,发生了很多现在想来简直不可思议的故事。那时,全国刚刚开放,上上下下对世界文化有一种饥渴。

  不管怎么说,这些都已经是遥远的往事。我想,世事匆匆,老书就让它自然枯萎吧。后来,连我自己也就真的忘记了这部书。

  没想到,半年前,我的几个学生告诉我,两位当今著名的编剧,先后在网络上说,对他们的专业帮助最大的,居然是这部书。于是,很多网友开始询问和寻找。也有一些问到我这里的,但我三十年来一直只藏下了一本,送出去就没有了。

  这就又一次产生了再版的念头。

  

  二

  这部书按照历史顺序,通述了全世界各国重要的戏剧学,规模不小。按照今天的阅读习惯,它实在太厚了,必须大删。但是,如果大删,该删哪个国家呢?

  比较再三,决定删中国。

  这可能会使很多朋友惊讶,但我的理由也很充分,有三条。

  要大删,应该删去较多的篇幅。相比之下,哪一个国家的篇幅都不如中国多。原书写到的中国戏剧学,其中代表性的著名人物,就有汤显祖、沈璟、王骥德、李渔、王国维、梅兰芳等等,每人都以专门章节详细论述,篇幅很大。如果把他们一起删除,这本书就会明显地“瘦身”、“轻装”了;

  第二,从广大读者和历届学生的反映看,全书让他们比较头痛的,居然是中国部分。理由很奇怪,竟然是“语言不畅”。写到自己国家的事,反倒“不畅”了,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外国那么多典籍,进入本书已被翻译,而且是翻译成了今天通用的白话汉语。但是,在引用中国古人古语的时候,当然还必须保留原文,而原文是文言文。我在论述这些古文时会做一些解释,但解释毕竟不是翻译。读者中自然也有一些人能够读懂文言文,但两种语文风格挤在一起,一明一晦、一通一奥,文言文显然吃亏了。跟着吃亏的,还有汤显祖、沈璟、王骥德这些老人家。因此,还是不妨请他们暂时离开,且让世界各国的同行们热闹下去吧;

  第三,这次删去的中国戏剧学部分,已在我的其他著作中有不少表述,读者不难找到。例如,《中国戏剧史》、《昆曲史述》以及我为《闲情偶寄》写的序言,等等。而且,以后有空,我也可以把这次删去的部分另出一书。

  那么,留下的只是对书名的顾虑了:删掉了中国部分,怎么还叫《世界戏剧学》呢?

  我的回答是:“世界”一词,有“全称”和“不全称”两义。在中国的大学中,并列着“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兄弟专业,其中的“世界”就不包括中国。我们平常所说的“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这里的“世界”,也是特指中国之外的辽阔空间。因此,这部汇总了古希腊、古罗马、印度、日本、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德国、法国、俄国、美国、瑞士、比利时等十余个国家戏剧学精粹的著作,名之为《世界戏剧学》,并无不妥。

  

  三

  重新删阅这部书,我被四十年前的自己吓着了。

  我不想借此表达什么自傲、自雄、自得,而只想惊叹一种生命的奇迹。

  生命的奇迹是可能在自己身上发生的,谁也不必过于谦虚,因为生命并不只是属于自己。

  这部书,也蕴藏着生命的奇迹。

  我前面说了,这部书上印着的出版时间,是一九八三年五月。这个时间很值得玩味。浩劫方过,百废待兴,步履维艰,顾虑重重。一家地方出版社拿到这么一大堆文稿,真不知该怎么面对。可以想象,初读、讨论、送审、争议、试排、校对、再审……,按当时的运作效率,必然会耗费很长时间。而且,每一步的耗费都有充分理由,例如,当时我才三十多岁,以前并没有发表过学术成果,出版社怎么敢于为这么一个毫无把握的年轻人接下如此大的一副重担?而且,初翻目录就看到,这部书的内容,绝大多数属于当时极为警惕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审查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这部书在问世之前至少要在多个环节间厮磨、辗转好几年。

  这么一算,倒推回去,这部问世于一九八三年春天的书稿,送到出版社的时间,再晚也不会晚于一九八○年。这也就是说,离否定“文革”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很近。

  在刚刚否定“文革”的时候就送过去了,那么,这部书的主体工程,只能完成于山河萧瑟的灾难岁月。

  这个灾难岁月对我来说更是怵目惊心,因为父亲被关押、叔叔被害死,全家衣食无着。

  如果进一步,把这部书的内容与灾难岁月作一个对比,那就更会发现,里边包含着一种今天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大胆。因为那场灾难,从开始到结束,都与“戏剧”密切相关。从历史剧《海瑞罢官》到八个“革命样板戏”,很多人的死亡和受难,只是因为说了几句与“戏剧”相关的话。有时,仅仅一句半句最平常的戏剧评论,就身陷囹圄,或命丧黄泉。而我,居然在汇集全世界的戏剧学,这实在是不要命的事情了。但是,我也就此证明,人类的极端性恐吓,有可能带来极端性勇气。

  六十八万字的书稿,每一句都与当时身边的极左言论背道而驰。我写的时候,并不是在批驳那些言论,如果这样,反倒抬举那些言论了。我自命的任务,是彻底鄙视它们,视它们为无物,判它们为无知。

  我写这部书的时候,当然没想到出版,因为我无法想象灾难的结束。我只希望,写完,厚厚几叠,用油布包起来,用麻绳扎起来,找一个无月的深夜,爬着竹梯塞在屋梁上面。不知今后哪个年月,让后人偶尔发现。

  正因为这样,当灾难出乎意料地过去,我和章培恒教授等人获得“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的时候,现场弥漫着一种英雄气氛。大家都不怎么讲话,只看着那些低声抽泣的早已离世的获奖者家属。大家选我代表所有的获奖者发言,我分明记得,北京的那个冬天,冷得清奇蚀骨。

  在严寒中,我看着台下那几个还活着的获奖者,他们都抖抖索索,毫无壮士气息。我想,中国总是如此,最后守在城头宁死不屈的,历来是几个面无表情、体格瘦弱的文人。彪悍之士,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多少年后,当灾难已被彻底淡忘,彪悍之士终于出现了。他们天天展现着激烈的扮演,响亮的嗓门。

  但是,一些陈旧的书稿提醒年轻人,在历史的泥路边,除扮演和嗓门之外,还有一些掩掩藏藏、隐隐约约的身影。

  ……

×

【提醒】购买纸书后,扫码即可免费领取购书大礼包!

如果你已购买本书,请扫一扫封面右上角的二维码,如下图:

如果你未购买纸书,请先购买:

立即购买

长按图片下载到相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
朋友注册并购买后,您可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