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全两册)

¥140.50¥140.50
已下架(本产品缺货或未上线)

商品介绍

内容推荐

  本书重点描述和分析了不同时期的翻译状况、翻译选择特点等。它以翻译事件为核心,关注的是翻译事件和文学翻译的历时性发展线索,阐释各个时期文学翻译的不同特征及其文化、文学原因。它是翻译文学史撰写的基础,为翻译文学史的撰写提供基本的史料和发展线索,在文学翻译事实的基础上,展开了文学关系、文学影响、翻译文学意义等方面的讨论。

  本书在每个时期文学翻译的“概述”中,一般都描述当时的文化语境,指出该时期文学翻译的特征,分析意识形态、文学观念等因素对文学翻译选择的影响,总结该时期文学翻译的得失。至于不同时期中国对具体国别文学翻译选择的多寡、喜恶迎拒态度,本书也在相应的部分有一些交代和分析。

  翻译家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因此,本书在相关的地方;设立专门的章节,介绍翻译家的生平和翻译贡献。

 

作者简介

  查明建:1964年生,安徽东至人。1999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学位,留校任教。2003年毕业于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已在内地和港台学术刊物上发表比较文学和翻译文学研究方面的论文20余篇,主要有《意识流小说在新时期的详介及其“影响源文本”意义》、《从互文性角度重新审视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兼论影响研究》、《外国现代派文学翻译的文化语境和翻译策略》、《试论新时期翻译文学与创作文学的关系》、《意识形态、翻译选择规范与翻译文学形式库——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透视中国五十——七十年代的外国文学翻译》等。另译有短篇小说、诗歌多篇,出版有译著《我不再烦恼》、论著《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合著)、译文集《2003年翻译文学卷》(主编)。1995年被安徽省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为“优质课教师”、获安徽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998年获“宝钢教育奖”。

  谢天振,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教授,比较文学暨翻译学博士生导师,国际知名比较文学家与翻译理论家,中国比较文学译介学创始人,中国翻译学学科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翻译学学科建设最有力的倡导者和批评者之一。兼任《中国比较文学》主编,《东方翻译》副主编,《中国翻译》编委,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暨翻译研究会会长,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翻译委员会委员。

 

目录

  前言

  上编 中国近现代外国文学翻译(1898-1949)

   第一章 外国文学翻译的发轫期(1898-1916)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

    第三节 清末民初的诗歌、戏剧翻译

    第四节 早期的翻译机构和译介外国文学的期刊

   第二章 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家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开拓者梁启超、严复、林纾

    第二节 早期的文学翻译家

   第三章 外国文学翻译的繁荣期(1917-1937)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俄苏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英美文学的翻译

    第四节 法国文学的翻译

    第五节 德语文学的翻译

    第六节 “弱小民族文学”及欧洲其他国家文学的翻译

    第七节 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文学的翻译

   第四章 抗战时期及40年代的外国文学翻译(1938-1949)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俄苏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英美文学的翻译

    第四节 法国文学的翻译

    第五节 德国和德语文学的翻译

    第六节 欧洲其他国家文学的翻译

    第七节 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文学的翻译

   第五章 中国现代外国文学翻译家

    第一节 外国文学译介的杰出贡献者鲁迅、周作人、茅盾、郭沫若、郑振铎

    第二节 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

    第三节 中国现代外国文学翻译家

   第六章 文学社团、文学期刊和翻译出版机构的贡献

    第一节 《新青年》与五四文学翻译热潮的兴起

    第二节 文学研究会与《小说月报》、《文学旬刊》对外国文学的译介

    第三节 创造社与《创造》对外国文学的译介

    第四节 新月社与《新月》对外国文学的译介

    第五节 未名社与《莽原》、《未名》对外国文学的译介

    第六节 浅草社、沉钟社、语丝社及其创办的刊物对外国文学的译介

    第七节 《现代》、《译文》、《世界文库》等期刊对外国文学的译介

    第八节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文化生活出版社、时代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的翻译贡献

  中编 中国当代外国文学翻译(一)(1949-1976)

   第七章 五六十年代外国文学翻译概述(1949-1966)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外国文学翻译的文化语境

    第二节 本时期外国文学翻译概况

    第三节 本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成就与缺失

   第八章 俄苏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俄国文学的翻译  

    第二节 苏联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俄苏文学翻译家

   第九章 英美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英国文学的翻译

    第二节 美国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英美文学翻译家

   第十章 法国和德国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法国文学的翻译

    第二节 法国文学翻译家

    第三节 德国和德语文学的翻译

    第四节 德语文学翻译家

   第十一章 东、南、北欧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东欧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北欧文学的翻译

    第四节 南欧及欧洲其他国家文学的翻译

    第五节 东、南、北欧等国文学翻译家

   第十二章 亚非拉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日本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印度文学的翻译

    第四节 阿拉伯文学的翻译

    第五节 朝鲜、越南等亚洲其他国家文学的翻译

    第六节 拉美文学的翻译

    第七节 非洲文学的翻译

    第八节 亚非拉文学翻译家

   第十三章 文革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1966-1976)

    第一节 文革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文革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情况

    第三节 特殊年代的文学翻译特征——文学翻译的政治意识形态化

  下编 中国当代外国文学翻译(二)(1977-2000)

   第十四章 八九十年代外国文学翻译概述(1977-2000)

    第一节 八九十年代外国文学翻译的文化语境

    第二节 八九十年代外国文学翻译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八九十年代外国文学翻译的阶段性特征

    第四节 译介与翻译出版外国文学的主要刊物和出版社

    第五节 八九十年代外国文学翻译、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第十五章 俄苏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俄国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20世纪苏联(俄语)文学的翻译

    第四节 八九十年代俄苏文学翻译家

   第十六章 英国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英国古典文学的翻译

    第二节 20世纪英国文学的翻译

   第十七章 美国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19世纪美国文学的翻译

    第二节 20世纪美国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八九十年代英美文学翻译家

   第十八章 法国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法国古典文学的翻译

    第二节 20世纪法国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八九十年代法语文学翻译家

   第十九章 德国和德语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德国古典文学的翻译

    第二节 20世纪德国和德语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八九十年代德语文学翻译家

   第二十章 欧洲其他国家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东欧文学的翻译

    第二节 北欧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南欧及其他国家文学的翻译

    第四节 八九十年代东、北、南欧文学翻译家

   第二十一章 加拿大及大洋洲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加拿大文学的翻译

    第二节 大洋洲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澳大利亚文学翻译家

   第二十二章 拉美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拉美诸国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拉美文学翻译家

   第二十三章 日本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日本古典文学的翻译

    第二节 20世纪日本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八九十年代日本文学翻译家

   第二十四章 亚、非洲国家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印度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东亚、南亚、东南亚国家文学的翻译

    第四节 西亚国家文学的翻译

    第五节 埃及和非洲其他国家文学的翻译

    第六节 亚、非文学翻译家

  结语 翻译的文化操纵与自我书写——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翻译

  参考文献

  附录一:人名索引

  附录二:书名索引

  后记

  致读者

  编辑的话、补记

免费试读(部分内容)

  翻译家是翻译文学的主体,外国文学正是通过他们的选择、翻译,才以中文的形式与读者见面。清末民初的翻译家中,梁启超、严复和林纾的翻译贡献最为卓著。言其翻译贡献卓著,不是因为他们译作多,而是因为他们作为翻译家而具有的博大文化心胸和世界眼光。他们的译作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他们的翻译行为也感染、鼓励了其他译者,开文学翻译之一代风气,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上的开拓者和先驱。

  一、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译作署名时曾用“饮冰”、“少年中国之少年”、“曼殊室主人”等笔名。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梁启超资质出众,博闻强记,同时又勤奋黾勉,因此,他具有广博的学识和博大的文化胸襟。

  他不但具有深厚的国学修养,同时,也热心了解西方文化。这些使他的文化视野较他的同时代人更为开阔,对西方先进思想也更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因认识到翻译对启迪民智的作用和意义,所以梁启超深感翻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896年,他在《时务报》上发表了《变法通议》等系列文章,其中《论译书》一文,更让我们看到梁启超对翻译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首先列举事实,阐明翻译在西方各国历史上所发挥的富国强民的重大作用:“泰东西诸国,其强盛果何自耶?泰西格致性理之学,原于希腊。法律政治之学,原于罗马。欧洲诸国各以其国之今文,译希腊、罗马之古籍,译成各书,立于学官,列于科目,举国习之,得以神明其法,而损益其制。故文明之效,极于今日。……大彼得躬游列国,尽收其书,译为俄文,以教其民,俄强至今。日本自杉田翼等始以和文译荷兰书,泊尼虚曼孑身逃美,归而大畅其旨。至今日本书会,凡西人致用之籍,靡不有译本。故其变法灼见本原,一发即中,遂成雄国。”针对当时一些反对译书的保守人士,他指出:“世之守旧者,徒以读人之书,师人之法为可耻,而宁知人之所以有今日者,未有不自读人之书,师人之法而来也。”他甚至不无夸张地指出:“处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西书为强国第一义。”他在另几篇文章中也说了同样的话:“故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及今不速译书,则所谓变法者尽成空话,而国家将不能收一法之效。”在《译印政治小说序》广文中,梁启超更是将翻译政治小说的意义推到极致,认为翻译外国的政治小说能够启发民智、改造社会,所谓全国之议论可以为之一变,国家之政界能与之日进。梁启超对翻译的这些评价和推崇,不仅提高了翻译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洞时也为文学翻译打下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在极为阐扬翻译的巨大作用的同时,梁启超身体力行,在其主编的报纸和杂志上推出了许多翻译作品,以实际行动推进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1896年,他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该报设有“域外报译”或“西文报译”的专栏,不仅翻译有关世界局势的动态报道,还发表外国小说的译作。该报第1册就发表了一部完整的侦探小说《英国包探访喀特医生奇案》,此外,还连载过《华盛顿传》(黎世谦译)等传记作品。由此可见,梁启超很早就已经注意到译介外国的小说、传记,希望用冒险,自治的精神启导读者,并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

【提醒】购买纸书后,扫码即可免费领取购书大礼包!

如果你已购买本书,请扫一扫封面右上角的二维码,如下图:

如果你未购买纸书,请先购买:

立即购买

长按图片下载到相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
朋友注册并购买后,您可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