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介绍
内容提要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于1999年由文汇出版社初次出版,当时的想法,是要把我多年来在中国现当代戏剧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成果,做一个集中的整理和展示。没料到在拙作面世以后的十年中,竟然在学术界产生了一点影响,许多学习中国话剧史论的研究生将它作为主要的必读书目之一;我还常接到不少外地不相识的青年学者来信,索要这《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学院里还有别的老师将它指定为话剧史课程的参考教材。这让我感到欣慰,自己长期来的心血和精力没有白费。
目录
第一辑 百年历史回顾
20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
论我国早期话剧的形成
“西潮东渡”和中国话剧运动
中国话剧文体的嬗变及其文化意味
从四部经典剧作看中国话剧
梅兰芳、周信芳与20世纪中国戏剧
民族歌剧的艰难历程
第二辑 剧坛精英解析
熊佛西戏剧思想简论
论田汉对话剧民族化的贡献
独树一帜的丁西林喜剧
冲破“家”的樊笼——论曹禺剧作的母题
论陈白尘喜剧的艺术风格
构建中国式话剧的新格局——黄佐临写意戏剧观的形成及其民族特色
“城市上空的*”——读解赵耀民
第三辑 当代戏剧思考
在反思和探索中前进——试论新时期话剧十年
论新时期话剧文学的历史地位
“后新时期”和小剧场戏剧
重提“戏剧观”
大众文化与当代
戏剧
后记
作者介绍
丁罗男,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戏剧、电影历史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四辑戏剧卷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修订版)戏剧支中国话剧分支主编、《国际现代艺术辞典》电影分支主编。著有《中国话剧学习外国戏剧的历史经验》、《上海话剧百年史述》、《现代戏剧家熊佛西》(合作)、《中国话剧名著选读》(主编)等书,发表论文、剧评、影评六十余篇。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研究生部主任。现任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田汉研究会理事、中国话剧史论研究会常务理事。1993年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1994年获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7年其主持的《中国话剧史》被评为上海市高校精品课程。
序言
我与罗男同志相识,大概有三十年了。最早,他的硕士论文《中国话剧学习外国戏剧的历史经验》就引起我的关注,那是一篇很有分量的论文。他给我一个十分深刻的学术印象,他在学术研究上是一个很严肃的人,不轻易发表论著,一旦发表,必然有很好的见解。这在我认识的朋友中是很少见的。不苟且,不盲从,有深思,他是我推崇的戏剧史研究专家。
罗男同志的《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是他多年来教学与学术研究的成果,出版至今已有十年,这是一部在理论学术界颇具影响的著作。在即将再版之际,他约我为其写序,此书洋洋三十余万言,我只能谈谈我读后的点滴感想。
这部书稿有三个部分:(一)百年历史回顾。主要是关于中国戏剧史的整体性研究;(二)剧坛精英解析。主要研究戏剧家的思想观念、剧作家及其作品;(三)当代戏剧思考。主要探讨新时期以来中国戏剧的现状与走向。
罗男的戏剧研究是有特点的,他善于抓住一些历史和现实中的重要论题,给予具有独到见地的论述。
免费试读(部分内容)
这一思想后来对结构主义产生了直接影响。它打破了过去“实体为中心”的思维方法,而注意穿透实体的分散、孤立的表象(“状态”),进入对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在相对稳定的结构把握中,寻找事物形式的普遍性。根据这一观念,系统科学又提出了“系统质”的新概念——一个系统整体的性质不等于它的各元素(或子系统)性质的简单相加,各元素构成一个系统后,必然出现单个元素所没有的新质,这就是“系统质”,各元素原有的质则称为“自然质”。由于系统质不像自然质那样可以触摸,而是一种集成属性,它只能在各实体纳入系统运动并发挥各自功能、相互影响之时才能显现出来,所以长期来被传统思维方式忽略了。实际上,对于系统质的研究恰恰是整体研究的生命线。
就20世纪中国戏剧的课题而论,系统质的研究就有大量“未开垦的处女地”。举一个例子,戏曲与话剧在各自发展中的相互关系就是可以深入探索的领域。稍稍回顾一下历史就能看到,20世纪初以来戏曲与话剧的关系经历了颇为曲折、微妙的过程。清末民初的戏曲改良运动促成了早期话剧(文明戏)的降生,后者的成熟与兴盛显然受益于传统戏曲的艺术营养,反过来又推动了戏曲改革的步伐。当时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溶关系只是出于自发。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全面批判了这种关系,以欧洲近代写实戏剧为楷模建立起来的新型话剧,公然与传统分道扬镳,一时间让戏曲大有自惭形秽之感。但是,戏曲在奚落声中悄悄地吸取了现代观念(包括话剧的长处)顽强发展着,终于形成了以京剧为代表的炉火纯青的表演艺术体系,它的“写意”之美竟然获得国际上的褒扬。这种新的比较使一向以新文化自居的话剧陷入了尴尬境地,在接踵而至的全民抗战中,轮到话剧举起“民族化”旗帜向戏曲学习了。话剧、戏曲两种艺术这才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沿着解放区时期的戏剧模式发展到建国以后17年,戏曲的“正宗”地位日见提高,就像国画、民族音乐舞蹈越来越被重视一样,这里也许有被帝国主义包围封锁而产生的民族自尊自强的文化心理效应在起作用。当然,17年的戏曲改革也取得了成绩的,但戏曲现代化的问题始终未能解决。60年代初刚出现的戏曲现代戏创作的好势头,也很快被“文革”扼杀了。话剧呢,这时期仍不断地强化为政治服务,不断地提不得要领的“民族化”,实际上始终摆脱不了狭隘戏剧观念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