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读(部分内容)
第1章 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顾名思义,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公共部门——亦称政府部门——经济活动的科学。或者说,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规律性。
进一步说,尽管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表现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事实上它是存在着一条主线的。这条主线,就是围绕公共部门经济活动而发生的收入与支出。所以,公共经济学也有一个别称——公共财政学。
本书对于公共经济学的阐释,是从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意义开始并以公共部门的收入与支出为主线的。作为开篇,这一章的基本线索是:由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评判入手,分析市场机制的缺陷,给出社会公共需要的概念,揭示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必要性。以此为基础,界定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公共财政的职能。
1.1资源配置效率:含义与条件
稍微具备一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在经济学家看来,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是否具有效率是最重要的。那么,应当如何把握资源配置效率的含义和条件呢?
1.1.1效率的含义:帕累托效率
如果经济社会中只有一个人,资源配置效率的含义就很容易说清楚了。比如鲁滨孙,这位处在荒岛之上的英国人清楚地了解其可资利用的全部资源以及可供其使用的技术手段。对于自己所需物品或服务的种类、数量以及对各种物品或服务的偏好顺序,他也了然于胸。于是,他根据自己的需要顺序安排生产,产出的构成将使他获得满足。如果有一天他的需要发生了变化,他可以改变资源的用途,从而生产出新的物品或服务构成以适应他的新需求。所以,鲁滨孙与其所生产的各种物品或服务之间的关系是一目了然的。
然而,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情况要复杂得多。在一个包含众多消费者而且通过物品交换关系联系起来的现代化经济社会中,有多少消费者,几乎就有多少种需求偏好结构,而且,同一消费者不同时间的需求偏好还可能发生改变。如何安排出一种人人都满意的生产秩序,即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状态,则是一个不那么容易说清的问题。
对资源配置效率含义的最严谨的解释,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做出的。按照帕累托的说法,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具有效率的。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即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而使得某人的境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任何一人的境况变坏,那就说明资源配置的状况不是最佳的,也就是缺乏效率的。这就是著名的帕累托效率准则。
实际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帕累托效率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大多数的经济活动都可能是以其他人境况变坏为条件而使某些人的境况变好。帕累托效率准则的意义,只不过为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提供了一种合理配置资源的判断标准。所以,可以将帕累托效率准则的实际含义解释为:经济活动上的任何措施,都应当使“得者的所得多于失者的所失”,或者从全社会看,“宏观上的所得要大于宏观上的所失”。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资源的配置就可说是具有效率的。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所谓效率,无非是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这虽不像经济学家的定义那样严谨,但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