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润成主编的《生态学》以生态系统为核心,以对生态学的认识规律为顺序,分13章展开。除了介绍生态学传统内容外,还突出了生态学与现代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一些内容,如景观生态、全球生态、生态规划、生态服务与管理、污染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等,力求不仅注重自然生态也同时关注人类社会的生态问题。 《生态学》可供普通高等院校生物、环境、生态、农林等专业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学生使用和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态学定义 第二节 生态学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生态学的研究目标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第三节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生态学萌芽的产生 二、生态学的形成 三、生态学的发展 第四节 生态学任务 一、理论生态学方面 二、应用生态学方面 第五节 生态学学习方法 一、树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三、理论联系实际 思考题 推荐阅读文献 第二章 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态系统概述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特征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思考题 推荐阅读文献 第三章 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环境与生物 第一节 环境的概念与类型 一、环境的概念 二、环境的类型 三、生态因子的概念和类型 四、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二、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 生态作用的普遍规律 一、生态作用的一般特征 二、生态作用的限制性 第四节 生态适应的基本规律 一、Shelford耐性定律 二、生态幅 三、内稳态机制 四、驯化 五、指示生物 第五节 光照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一、太阳辐射光谱及其时空变化 二、光照强度 三、光质 四、光照时间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光周期现象 第六节 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一、温度的分布 二、温度的变化 三、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四、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第七节 水分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一、水的分布 二、水的变化 三、降水的分布 四、水的生态作用 五、生物对水的适应 第八节 土壤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一、土壤对生物的影响 二、生物对土壤的适应 第九节 大气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一、大气组成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二、风的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第十节 地形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一、地形及其相关概念 二、山地地形因子对植被的影响 第十一节 火的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一、火的特性及其生态意义 二、林火的类型和发生条件 三、林火的生态作用 四、火烧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思考题 推荐阅读文献 第四章 生态系统中的污染物与生物 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 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二、环境污染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概述 一、环境污染物的概念 二、污染物的类型 第三节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对生物体基因和活性大分子物质的影响 二、环境污染对生物体细胞结构和器官组织的影响 三、环境污染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四、环境污染对生物种群的影响 五、环境污染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六、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四节 生物对环境污染的抗性与适应性进化 一、生物对环境污染的抗性 二、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 三、污染条件下生物的分化与进化 第五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策 一、水体污染及其生物防治 二、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三、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思考题 推荐阅读文献 第五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第一节 种群概念 第二节 种群基本特征 一、丰富度和密度 二、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 三、空间分布格局 第三节 种群统计学 一、年龄结构 二、出生率与死亡率 三、迁入与迁出 四、性比 五、生命表 第四节 种群增长 一、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二、种群连续增长模型 第五节 种内关系 一、密度效应 二、竞争 三、性行为 四、婚配制度 五、领域性 六、社会等级 第六节 种间关系 一、种间关系的类型 二、生态位 三、共位群 四、种间竞争模型 五、化感作用 六、捕食与寄生 七、共生 八、协同进化 第七节 种群调节 一、外因理论 二、内因理论 第八节 生态对策 一、个体大小的影响 二、扩散、滞育和休眠 三、C4植物和CAM植物的适应对策 四、r-对策和K-对策 思考题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文献 第六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概念 一、群落的定义 二、群落的特征 三、群落的性质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一、物种组成的性质分析 二、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四、种间关联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结构要素 二、群落的外貌与季相 三、群落的垂直结构 四、群落的水平结构 五、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六、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第四节 群落的动态 一、群落的昼夜活动节律 二、群落的内部动态 三、群落的演替 第五节 生物群落的分类 一、群落的数量分类 二、群落分类系统 思考题 推荐阅读文献 第七章 生态系统的类型 第一节 陆地生态系统 一、植被的分布规律 二、森林生态系统 三、草原生态系统 四、荒漠生态系统 第二节 水域生态系统 一、水域类型及水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二、淡水生态系统 三、海洋生态系统 思考题 推荐阅读文献 第八章 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 一、初级生产 二、次级生产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常见物质的循环 二、有害物质循环 三、放射性核素的循环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特点 二、能量流动与热力学定律 三、过程及其渠道 四、营养级 五、生态效率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二、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特点 三、生态系统中信息与物质、能量的关系 第五节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一、结构和功能相互依存 二、结构和功能相互转变 三、结构和功能的多种关系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相对的 第六节 生态系统的调控及平衡 一、自我调控 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失衡 三、生态重建与恢复 思考题 推荐阅读文献 第九章 生态系统与景观 第一节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一、景观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三、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 第二节 景观的结构、功能及动态 一、景观结构 二、景观的功能 三、景观动态 第三节 景观异质性和景观类型 一、景观异质性及其生态学意义 二、景观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第四节 景观的生态监测 一、景观监测的内容 二、景观的监测方法 三、景观分析技术 第五节 景观生态学规划与管理 一、景观规划的内容与原则 二、景观规划过程 三、景观管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文献 第十章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概念 一、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二、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三、世界生物多样性概况 四、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价值 一、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二、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一、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二、物种多样性的丧失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策略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途径 三、自然保护区建设 四、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四、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思考题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文献 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 第一节 全球变化生态学概述 一、全球变化生态学的概念 二、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全球变化产生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二、全球变化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三、生物入侵 四、生态安全 第三节 中国的全球变化 一、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优势领域 二、中国全球变化研究进展 第四节 应对全球变化的策略 一、减缓气候变化 二、减缓全球变化的机制 思考题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文献 第十二章 生态系统的服务与管理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一、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 二、传粉与种子的扩散 三、生物防治 四、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五、维持土壤 六、减缓干旱和洪涝灾害 七、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 八、休闲、娱乐和文化 第二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价 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分类 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 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意义 第三节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 一、城市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四、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系统管理 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三、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形成机制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 第五节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 一、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二、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 第六节 水生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 一、海洋生态系统服务 二、淡水生态系统服务 三、水生生态系统的管理 第七节 生态旅游与管理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二、生态旅游的规划 三、生态旅游管理 思考题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文献 第十三章 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第一节 调查和实验 一、植物生态学调查方法 二、动物生态学调查方法 第二节 数量统计学 一、数据的分布 二、平均数 三、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四、数据的检验 第三节 建立生态模型 第四节 “3S”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第五节 分子生态学方法 第六节 同位素示踪方法 思考题 推荐阅读文献
【提醒】购买纸书后,扫码即可免费领取购书大礼包!
如果你已购买本书,请扫一扫封面右上角的二维码,如下图:
如果你未购买纸书,请先购买:
立即购买
Copyright 2007–2021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30-22:00),18001260133(09:3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09054306号-30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7632号 营业执照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