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教程(无机与分析化学)(第二版)

¥44¥44.00
已下架(本产品缺货或未上线)

商品介绍

内容推荐

  本书是在《基础化学教程(无机与分析化学)》(2007,科学出版社)基础上修订再版。全书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基本内容统一安排,和谐关联,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动力学基础,四大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与相应的容量分析、重量分析、电位分析应用,物质结构,元素化学与简单仪器分析及应用等。本书对学生在较短学时内掌握基础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意义。

  本书适合普通高等学校化学、应用化学、化工、生命科学、材料科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药学及生物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低年级学生及教师使用,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1.1 物质与化学反应的计量

    1.1.1 物质的计量

    1.1.2 化学反应的计量

   1.2 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与术语

    1.2.1 体系与环境

    1.2.2 状态与状态函数

    1.2.3 过程与途径

    1.2.4 热、功、热力学能

    1.2.5 热力学第一定律

   1.3 热化学

    1.3.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焓与焓变

    1.3.2 标准摩尔反应焓,热化学方程式

    1.3.3 盖斯定律

    1.3.4 由标准生成焓计算反应热

    1.3.5 计算反应热效应的其他方法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和限度

   2.1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2.1.1 影响化学反应方向的因素

    2.1.2 标准状态下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与相关计算

   2.2 化学反应速率

    2.2.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2.2.2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2.2.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3 化学平衡及化学反应的限度

    2.3.1 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

    2.3.2 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自由能变

    2.3.3 化学平衡的移动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误差与数据处理

   3.1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3.1.1 基本概念

    3.1.2 误差的分类、产生的原因及减免的方法

   3.2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3.2.1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散程度的表示

    3.2.2 偶然误差的分布

    3.2.3 置信度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3.2.4 显著性检验

   3.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3.3.1 有效数字

    3.3.2 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酸碱平衡

   4.1 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

    4.1.1 酸碱电离理论

    4.1.2 酸碱质子理论

    4.1.3 酸碱解离常数及酸碱的强度

   4.2 不同pH溶液中酸碱存在形式的分布情况——分布曲线

    4.2.1 基本概念

    4.2.2 酸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

   4.3 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3.1 质子条件

    4.3.2 弱酸弱碱水溶液pH的计算

   4.4 酸碱平衡的移动

    4.4.1 稀释定律与同离子效应

    4.4.2 活度、离子强度与盐效应

   4.5 酸碱缓冲溶液

    4.5.1 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与缓冲能力

    4.5.2 缓冲溶液的分类和选择

    4.5.3 缓冲溶液的有关计算

   4.6 路易斯酸碱电子理论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酸碱滴定法

   5.1 滴定分析法概述

    5.1.1 基本概念

    5.1.2 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

    5.1.3 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5.2 酸碱指示剂

    5.2.1 酸碱指示剂及其作用原理

    5.2.2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5.2.3 混合指示剂

   5.3 酸碱滴定曲线

    5.3.1 一元酸碱滴定

    5.3.2 多元酸、混合酸和多元碱的滴定

   5.4 滴定终点误差

    5.4.1 强酸、强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5.4.2 弱酸、弱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5.4.3 终点误差公式

   5.5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5.5.1 酸标准溶液

    5.5.2 碱标准溶液

   5.6 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及其计算

    5.6.1 直接滴定法

    5.6.2 间接滴定法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沉淀溶解平衡

   6.1 溶度积与溶解度

    6.1.1 溶度积常数

    6.1.2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

   6.2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6.2.1 同离子效应

    6.2.2 盐效应

    6.2.3 酸效应

    6.2.4 配位效应

   6.3 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6.3.1 溶度积规则

    6.3.2 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7.1 重量分析法概述

    7.1.1 重量分析法及其分类

    7.1.2 重量分析法的特点

    7.1.3 沉淀重量法对沉淀的要求

    7.1.4 影响沉淀完全的因素

   7.2 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的选择

    7.2.1 沉淀的形成

    7.2.2 沉淀条件的选择

   7.3 影响沉淀纯净的因素及获得纯净沉淀的措施

    7.3.1 影响沉淀纯净的因素

    7.3.2 获得纯净沉淀的措施

   7.4 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称量形式的获得

    7.4.1 沉淀的过滤与洗涤

    7.4.2 沉淀的烘干或灼烧

   7.5 重量分析的结果计算与应用实例

    7.5.1 重量分析的结果计算

    7.5.2 重量分析应用实例

   7.6 沉淀滴定法

    7.6.1 莫尔法

    7.6.2 福尔哈德法

    7.6.3 法扬斯法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 氧化还原平衡

   8.1 基本概念

    8.1.1 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数

    8.1.2 原电池

   8.2 电极电势及其影响因素

    8.2.1 电极电势

    8.2.2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8.3 电极电势的应用

    8.3.1 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及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

    8.3.2 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8.3.3计算难溶电解质的Kθsp或弱酸的Kθa

    8.3.4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8.3.5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8.4 元素标准电极电势图及其应用

    8.4.1 元素标准电极电势图

    8.4.2 元素标准电势图的应用

   8.5 化学电池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9.1 条件电势

   9.2 滴定分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要求

    9.2.1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9.2.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9.2.3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9.3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9.3.1 氧化还原指示剂

    9.3.2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9.4 氧化还原滴定的应用

    9.4.1 高锰酸钾法

    9.4.2 重铬酸钾法

    9.4.3 碘法

    9.4.4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9.5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10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0.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氢原子模型

    10.1.1 卢瑟福原子模型

    10.1.2 玻尔氢原子模型

   10.2 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

    10.2.1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0.2.2 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性

   10.3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10.3.1 波函数与薛定谔方程

    10.3.2 电子云和概率分布

    10.3.3 4个量子数

   10.4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10.4.1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10.4.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0.4.3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10.4.4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思考题

   习题

  第11章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11.1 离子键与离子晶体

    11.1.1 离子键理论

    11.1.2 离子的特性及对离子键强度的影响

    11.1.3 离子晶体

   11.2 共价键与原子晶体

    11.2.1 共价键理论

    11.2.2 杂化轨道理论

    11.2.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1.2.4 大π键

    11.2.5 分子轨道理论

    11.2.6 原子晶体

   11.3 分子间力、氢键和分子晶体

    11.3.1 分子间力

    11.3.2 氢键

    11.3.3 分子晶体

   11.4 金属键与金属晶体

    11.4.1 金属键的改性共价键理论

    11.4.2 金属键的能带理论

    11.4.3 金属晶体

   思考题

   习题

  第12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

   12.1 配合物的组成、异构现象与命名方法

    12.1.1 基本概念

    12.1.2 配合物的异构现象

    12.1.3 配合物的命名

   12.2 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12.2.1 现代价键理论

    12.2.2 晶体场理论

   12.3 配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12.3.1 配位平衡与稳定常数

    12.3.2 配位平衡的移动

   12.4 螯合物及新型特殊配合物

    12.4.1 螯合物及其特点

    *12.4.2 新型特殊配合物

   思考题

   习题

  第13章 配位滴定法

   13.1 EDTA及其解离平衡

    13.1.1 EDTA

    13.1.2 EDTA的解离平衡

   13.2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及其稳定性

    13.2.1 EDTA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特点

    13.2.2 影响EDTA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13.2.3 准确滴定单一金属离子的条件及酸度范围的确定

   13.3 滴定曲线

    13.3.1 滴定曲线的绘制

    13.3.2 滴定曲线的讨论

   13.4 金属指示剂

    13.4.1 金属指示剂及其作用原理

    13.4.2 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3.4.3 常用金属指示剂

    13.4.4 终点误差

   13.5 配位滴定的应用

    13.5.1 混合离子的选择性滴定

    13.5.2 滴定方式及应用实例

    13.5.3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思考题

   习题

  第14章 非金属元素(一)

   14.1 卤族元素

    14.1.1 单质

    14.1.2 卤化氢与氢卤酸

    14.1.3 卤化物

    14.1.4 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

    14.1.5 拟卤素

   14.2 氧与硫

    14.2.1 氧与硫的成键特征

    14.2.2 氧及其化合物

    14.2.3 硫及其化合物

   习题

  第15章 非金属元素(二)

   15.1 氮与磷

    15.1.1 氮及其化合物

    15.1.2 磷及其化合物

    15.1.3 化肥与农药

   15.2 碳、硅、硼

    15.2.1 碳及其主要化合物

    15.2.2 硅及其重要化合物

    15.2.3 硼及其重要化合物

   15.3 氢

    15.3.1 氢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15.3.2 氢单质

    15.3.3 氢的化合物

   15.4 稀有气体

    15.4.1 稀有气体的发现与名称演变

    15.4.2 稀有气体的通性与用途

    15.4.3 稀有气体的化合物

   习题

  第16章 主族金属元素

   16.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16.1.1 金属元素的性质

    16.1.2 单质

    16.1.3 化合物

   16.2 铝及其重要化合物

    16.2.1 铝单质

    16.2.2 氧化铝与氢氧化铝

    16.2.3 铝盐

    16.2.4 元素性质的对角关系

   16.3 锡、铅

    16.3.1 单质

    16.3.2 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16.3.3 主要化合物及其性质

   16.4 砷、锑、铋

    16.4.1 氧化物与含氧酸(盐)

    16.4.2 砷、锑、铋的盐

   习题

  第17章 过渡金属元素

   17.1 概述

    17.1.1 过渡元素的特征

    17.1.2 过渡金属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

   17.2 钛及其重要化合物

    17.2.1 单质

    17.2.2 钛的重要化合物

   17.3 铬及其重要化合物

    17.3.1 单质

    17.3.2 铬的重要化合物

   17.4 锰及其重要化合物

    17.4.1 单质

    17.4.2 锰的重要化合物

   17.5 铁系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17.5.1 单质

    17.5.2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17.5.3 盐类

    17.5.4 配位化合物

   17.6 铜副族

    17.6.1 单质

    17.6.2 铜的重要化合物

    17.6.3 银与金的重要化合物

   17.7 锌副族

    17.7.1 单质

    17.7.2 锌的重要化合物

    17.7.3 镉的重要化合物

    17.7.4 汞的重要化合物

   习题

  第18章 镧系元素

   18.1 概述

    18.1.1 稀土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

    18.1.2 镧系元素的原子结构及相关性质

   18.2 镧系元素单质与化合物

    18.2.1 镧系金属的性质

    18.2.2 镧系元素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18.2.3 镧系元素的难溶盐

    18.2.4 镧系元素的易溶盐

    18.2.5 镧系元素的配合物

   18.3 镧系元素的分离提取与应用

    18.3.1 镧系元素的分离提取

    18.3.2 镧系元素的应用

   习题

  第19章 电位分析法

   19.1 电位分析法概述

    19.1.1 电位分析中常用电极

    19.1.2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

   19.2 直接电位法

    19.2.1 溶液pH的测定

    19.2.2 离子活度或浓度的测定

    19.2.3 影响测量准确度的因素

   19.3 电位滴定法

    19.3.1 电位滴定的基本原理及装置

    19.3.2 电位滴定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

   思考题

   习题

  第20章 吸光光度法

   20.1 概述

    20.1.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20.1.2 吸光光度法的特点

    20.1.3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20.1.4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

   20.2 可见分光光度法

   20.3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20.3.1 显色反应及显色剂

    20.3.2 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20.4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

    20.4.1 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20.4.2 参比溶液的选择

    20.4.3 吸光度读数范围的选择

   20.5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20.5.1 微量组分的含量测定

    20.5.2 高含量组分的测定——示差分光光度法

    20.5.3 光度滴定法

    20.5.4 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

    20.5.5 配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20.5.6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思考题

   习题

  第21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

   21.1 概述

    21.1.1 气相色谱分析的流程

    21.1.2 气相色谱分析常用的基本术语

   21.2 气相色谱分析法的基本理论

    21.2.1 混合组分的分离过程

    21.2.2 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

   21.3 气相色谱分析法分离条件的选择

    21.3.1 分离度R

    21.3.2 固定相及其选择

    21.3.3 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21.4 气相色谱检测器

    21.4.1 热导池检测器

    21.4.2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21.5 气相色谱定量方法

    21.5.1 峰面积的测量

    21.5.2 定量校正因子

    21.5.3 定量分析方法

   21.6 气相色谱分析法的特点及应用

  思考题

  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常用的重要物理常量

   附录2 常用的单位换算关系

   附录3 SI基本单位

   附录4常见物质的ΔfHθm、ΔfGθm和Sθm(298.15K)

   附录5 弱酸和弱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

   附录6 常见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Ksp(298.15K,离子强度I=0)

   附录7 标准电极电势(298.15K)

   附录8 条件电极电势(298.15K)

   附录9 常见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免费试读(部分内容)

  第1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化学工作者在研究化学反应时,最关心下列问题:

  (1)在指定的反应条件下,该化学反应是否能进行?如果不能进行,能否改变反应条件促成其进行?(即反应进行的可能性)

  (2)在指定的反应条件下,反应的理论转化率是多少,即反应进行的限度如何?

  (3)反应的进行伴随着怎样的能量变化?

  (4)反应进行的速率和反应进行的历程如何?前三个问题属于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平衡的研究范畴,而第四个问题则是化学反应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本章对化学热力学进行初步介绍。

  热力学是研究宏观系统在能量相互转化过程中所遵循规律的学科。化学热力学主要研究体系能量变化与化学变化之间的关系,具体研究内容是反应进行的方向和可能性、反应进行的程度及伴随的能量变化。其研究特点是:只研究体系的宏观性质,不涉及物质的微观结构;只研究体系的始态和终态,不涉及物质变化的具体历程,不涉及时间。

  1.1 物质与化学反应的计量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化学反应的学科。因此,首先需要掌握物质与化学反应的计量和相应的表达方法。

  1.1.1 物质的计量

  1.相对原子质量

×

【提醒】购买纸书后,扫码即可免费领取购书大礼包!

如果你已购买本书,请扫一扫封面右上角的二维码,如下图:

如果你未购买纸书,请先购买:

立即购买

长按图片下载到相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
朋友注册并购买后,您可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