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美学

¥28.50¥28.50
已下架(本产品缺货或未上线)

商品介绍

内容简介

  《20世纪西方美学》是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20世纪西方美学》以“批判理论的转向”和“语言学转向”为线索,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较全面地审视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发展。全书共16章,每章讨论一个主题,囊括了20世纪重要的哲学美学家。在前一个转向中研究了齐美尔、奥尔特加、卢卡契、阿多诺、本雅明、利奥塔、波德里亚。杰姆逊等人的美学思想;在后一个转向中分析了克罗齐、卡西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巴赫金、巴特、伽达默尔等人的美学理论。

 

作者简介

  周宪,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校长助理、中文系教授。生于江苏南京。著有《超载文学》、《20世纪西方美学》等。

 

目录

  导论

   一、批判理论的转向

   二、语言学的转向

  上篇

   第一章 批判理论的序曲

    一、西方的没落

    二、文化的悲剧

    三、“自身一合法化”与现代性

   第二章 大众的出现与艺术的“非人化”

    一、历史与大众

    二、先锋派艺术与“非人化”现象

   第三章 总体性、物化与现实主义

    一、艺术与社会:总体性

    二、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

   第四章 否定的辩证法与审美的乌托邦

    一、美学:乌托邦与救赎

    二、资本主义与文化产业

    三、现代主义美学

   第五章 “韵味”的消失

    一、在美学与政治之间

    二、“韵味”的消失与机械复制

   第六章 后现代状况

    一、向总体性宣战

    二、宽容与多元

    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第七章 仿像与后现代文化

    一、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

    二、仿像与超现实

    三、“后美学”

   第八章 后现代的“文化逻辑”

    一、总体性与文化分期

    二、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逻辑”

    三、后现代论争的政治学

  下篇

   第九章 美学与语言学的统

    一、艺术是纯粹的直觉

    二、美学与语言学的统

   第十章 符号与构型

    一、文化与人的本质

    二、艺术是独立的符号系统

    三、艺术是超越性的构型过程

   第十一章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一、此在与诗意的栖居

    二、艺术是自行置人作品的真理

    三、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第十二章 语言批判与家族相似

    一、美学思考方式的变革:语言批判

    二、意义即用法

    三、生活形式与家族相似

   第十三章 生存与对话主义

    一、生存与思想的对话本质

    二、民间文化与狂欢化

   第四章 语言的乌托邦

    一、语言与文化

    二、文本与写作

    三、乌托邦与文本的策略

   第十五章 话语与权力

    一、权力话语与认知范式

    二、主体的消失与作者一功能

    三、探寻理性的他者

   第十六章 诗的语言与真理

    一、存在、理解与语言

    二、游戏、象征与节庆

    三、诗对探寻真理的贡献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前言/序言

  美学原本在哲学中是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学科。这一点可以在国内各综合型大学的哲学系学科设置上看出,较之于中哲、西哲和马哲,甚至伦理学、逻辑学,美学的确是一个小学科。也许是中国情况特殊,美学虽然设置在哲学门下,但国内不少大学中文系都有专人教授美学,研究美学。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美学有过自己风光得意的历史。近些年来,美学显得有些冷清,不那么惹人注目了。从西方思想界的情形来看,说美学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学科也是符合实际的。

  然则,晚近西方学界对美学的关注似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说来有点复杂,除了美学自身的原因之外,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西方思想家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切入美学,不仅是哲学,还有社会学、史学、思想史、文化研究、文学理论、符号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路径。也就是说,美学的思考并不仅仅局限于专业化的或学院化的美学理论,它的实际范围广阔.无垠。这就意味着当代西方美学明显带有多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特点。所以,我们对西方美学的研究显然不能囿于传统的视野,有必要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来加以审视。本书就是这一审视的尝试,笔者从“批判理论的转向”和“语言学转向”两个层面来考察西方美学20世纪的行程和发展脉络,意在勾勒出美学思考如何向更加广袤的社会文化领域的渗透,或者反过来说,考察其他思想领域如何转向美学思考的,进而更加全面完整地把握这一领域的现代发展。

  本书的篇章结构有点独特,不同于那种西方美学问题式的构架,而是采用了以代表人物为线索的历史构架。每一章讲述一个或若干重要的美学家或思想家,从而串联起西方美学当代演变的历史线索。其中一些人物是传统的美学不予注意的,有些理论过去也不曾作为美学思想来看待。在我看来,这些思想家或美学家们的对话与纷争构成了西方20世纪美学喧哗的“复调”。这种构架可避开那些已显得不那么重要的传统美学问题,诸如美、悲剧、崇高等,彰显出西方现代美学的广阔性,进而越出狭隘的、学院式的“美学”樊笼。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不是狭义的20世纪西方经院美学理论,更像是广义的美学思想史和问题史。从史的角度说,本书的历史线索贯穿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递变,因此对诸多美学理论及其评析必然与复杂的现代和后现代问题错综纠结。

免费试读(部分内容)

  使典型成为典型的乃是它身上一切人和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决定因素都是在它们最高的发展水平上,在它们潜在的可能性彻底的暴露中,在它们那些使人和时代的顶峰和界限具体化的极端的全面表现中呈现出来。”①依据卢卡契的观点,现实主义文学所以能够达到典型的刻画,除了以上引文中指出的特殊与一般的统一的辩证法以外,还有一个辩证统一,那就是现实主义是对完整人性的刻画,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和作为私人的人的统一,而先锋派则是以上述两者的分裂为表现目的的。他认为,像自然主义那样对人的生物本性和生理特征的描绘无论多么细致和具体,“结果都会将人的社会的、历史的和道德的本质降低为同一水平,而且,这种描写不是达到说明人的冲突的复杂性和全面性这个主要艺术表现的手段,反而成为它的障碍。”②真正的现实主义文学由于从总体性出发,由于达到了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在塑造人物典型时,特殊和一般的统一实际上也就转化为“作为一个私人的人和作为一个社会存在、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之间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⑧但是,在先锋派文学中,这种联系被武断地割裂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单纯作为私人的人的存在,而其社会存在的丰富含义则被挤榨殆尽。于是,现实世界的丰富性和整体性被一种“抽掉现实的抽象”所取代。什么叫做“抽掉现实的抽象”呢?卢卡契下了一个定义:“它或多或少地有意识地排斥和否认客观媒介,不是在思想上加以升华,而是把模糊的、支离破碎的、看来是混乱的、未加理解的、只是直接经历的‘表面’加以确认……这里已经阻碍了对现象和本质的活生生的辩证法在艺术上的突破。”④

  除了三个基本区别之外,卢卡契还指出了一些较为次要的本质差异,即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前者坚持了正确的判断尺度,而后者是判断尺度的颠倒。这是对两者伦理观上的区别的一种表述,也是所谓健康的和不健康的(颓废的)艺术之间的基本区别。他指出,在现代主义艺术中,“由于判断尺度的颠倒,最重要的标志也就成了这样:渺小被当作伟大,歪曲竟成了和谐,病态的被当作正常,垂死的和死亡的被作为生命的法则。这样一来,艺术最重要的精神和道德基础就丧失了。”⑤卢卡契还认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区别是所谓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

×

【提醒】购买纸书后,扫码即可免费领取购书大礼包!

如果你已购买本书,请扫一扫封面右上角的二维码,如下图:

如果你未购买纸书,请先购买:

立即购买

长按图片下载到相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
朋友注册并购买后,您可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