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

¥150.00¥150.00
已下架(本产品缺货或未上线)

商品介绍

  本书力求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是一部综合性的学术论著。它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等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新发现和新研究成果编著而成的。论述中注重内外史的结合,即在论述科学技术各学科及分支的发展历程和突出成就、杰出人物的同时,论述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以及中外交流的关系,书中力求总结中国科学技术的特点、规律以及经验和教训。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时间跨度长,从远古直至近代,学科面广,几乎涵盖各个科学技术学科和分支,而且涉及社会及人文科学的众多学科,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考古、军事等,这在迄今新出版的有关中国科技史著作中是很少见的。
  本书可供科技史研究人员、科技工作者和大学师生阅读。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距今约200多万~4000年前)
 第一节 人类的祖先与中国古文明的起源
 第二节 劳动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
 第三节 采集与渔猎技术及其意义
 第四节 原始农业技术
 第五节 原始工艺技术
 第六节 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
 第七节 医药与卫生保健的起源
 第八节 原始宗教与科学技术
 小结
第二章 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l世纪~前770年)
 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制度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的青铜文化
 第三节 青铜冶炼铸造技术
 第四节 农业生产技术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
 第五节 工艺技术
 第六节 初期的天文学和数学
 第七节 物候和地学知识的积累
 第八节 初期的医药学
 第九节 天命观与阴阳五行思想
 小结
第三章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
 第一节 社会大变革与科学技术
 第二节 铁器时代的到来与冶铁技术
 第三节 精耕细作传统的雏形与生物学知识
 第四节 大型水利工程和水陆交通
 第五节 《考工记》——手T业技术规范的汇集
 第六节 墨子及其科学贡献
 第七节 天文学和数学的进步
 第八节 地理著作的出现
 第九节 生命观的转变与医药学的发展
 第十节 诸子百家的自然观
 小结
第四章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秦汉时期,前221~220)
 第一节 秦汉社会与科学技术
 第二节 农业科学技术和水利工程
 第三节 生产工具、兵器的铁器化和冶铸技术的成熟
 第四节 天文历法体系的形成及张衡的贡献
 第五节 数学体系的形成
 第六节 地图测绘技术与地理著作
 第七节 医药学体系的形成
 第八节 炼丹术的兴起
 第九节 造纸技术与漆器工艺
 第十节 建筑和纺织技术
 第十一节 交通与车船制造技术
 第十二节 学术思想与王充《论衡》
 第十三节 中外科学技术文化的交流
 小结
第五章 古代科技体系的充实与提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1)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
 第二节 农业科学技术与农学名著《齐民要术》
 第三节 天文历法的一系列新进展
 第四节 杰出的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
 第五节 地学的新进展
 第六节 医药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第七节 炼丹术的发展及其化学成就
 第八节 各项技术成就
 第九节 科学思想与宗教、文化
 小结
第六章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持续发展(隋、唐、五代时期,581~960)
第七章 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高度发展(宋辽金元时期,960~1368)
第八章 传统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明清时期,上1368年~17世纪)
第九章 西方科学技术的传人及其他(明清时期,下17世纪~1840年)
第十章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清末民初时期,1840~1919)
结语
 一 关于科技兴国
 二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问题
 三 历史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四 宋元时期何以会形成古代科技发展高潮
 五 西学东来、明末清初科技发展和实学思潮
 六 “西学中源”、洋务运动、近代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七 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参考文献
索引
书名索引
人名索引
后记
总跋

×

【提醒】购买纸书后,扫码即可免费领取购书大礼包!

如果你已购买本书,请扫一扫封面右上角的二维码,如下图:

如果你未购买纸书,请先购买:

立即购买

长按图片下载到相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
朋友注册并购买后,您可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