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历程

¥37.80¥37.80
已下架(本产品缺货或未上线)

商品介绍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是世界几大类型的传统哲学之一。它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本书是一部颇见功力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著作,全书系统叙述了自先秦至明清诸多哲学家的思想学说,详实分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发展和兴衰历程。

 

作者简介

  刘学智,男,陕西西安人。1947年生。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宝鸡文理学院双聘教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道教研究所所长,兼任陕西关学与实学研究会会长、国际南冥学研究会会长、陕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实学学会理事。

  一直从事中国哲学史、宗教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道家与道教研究、汉唐三教关系研究、关学研究。出版著作有:《中国哲学的历程》(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儒道哲学阐释》(中华书局2002年版)。参撰《中国儒学史》(魏晋南北朝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与赵吉惠先生合作主编《张载关学与南冥学研究》(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与张岂之先生合作主编《中国学术思想编年》(六卷本),并参撰《魏晋南北朝卷》、自撰《隋唐卷》(即将出版)。被台湾辅仁大学罗光教授聘为《哲学大辞书》特邀撰稿人,已为该书撰写有关佛教的条目约13万字。曾应邀赴台湾、香港、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或地区进行学术交流。1999年获曾宪梓基金会颁发的高等师范院校第一教师奖(三等)。《儒道哲学阐释》一书获陕西省政府第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中国哲学的历程》、《心性论系列论文》等获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第一成果二等奖。

  近年,在海内外多种学术刊物如《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人文杂志》、《光明日报》、《哲学与文化》(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等十多家报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主要有《关于张载哲学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国古代哲学没有不可知论传统》、《老子道论的逻辑矛盾辨析》、《老子的道、德范畴系列》、《冯从吾与关学学风》、《李二曲思想特征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和作用》、《“以德报怨”儒道辨》、《魏晋玄学的天人新义》、《“天人合一”即天人和谐?――儒家“天人合一”说的误读》、《曹南冥对宋儒“心统性情”说的图式诠解》等,其中被《新华文摘》、《高校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中国青年报》等转载、摘要转载或介绍的有29篇次。

  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明代关学重要文献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资助项目1项(《关学思想史》),台湾辅仁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1项(《耶、儒、释三教“爱”观之比较研究》)。

 

目录

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和中国哲学之发轫

  一、夏商时期的宗教天命神学世界观

  二、周人对殷商宗教神学的改造

  三、春秋时期天道观的变化和中国哲学的*初形态

第一章 以政治论为主题的先秦诸子哲学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的流变与哲学论争

 第二节 天人之辩:天道与人道、宇宙与人类

  一、春秋末天道观的变化与孔、墨的天道观

  二、老、庄的“道德一体”和“人与天一”说

  三、思孟学派:心性论基础上的“天人合一”说

  四、苟子、《易传》的天人统一观

 第三节 天人之辩:自然与人为、客观规律与人的活动

  一、孔、墨、孟:则天而有为

  二、老、庄:顺天而无为

  三、荀、《易》:顺天而有为

 第四节 天人关系上的儒、道价值观

  一、儒家的道德价值与群体价值

  二、道家的自然价值观

 第五节 人性的自觉和人格的完善

  一、先秦时期关于“性”的界定

  二、孟子的性善论

  三、荀子的性恶论

  四、孟、荀人性善、恶论之比较

 第六节 先秦名实之辩

  一、名实观之主要论争

  二、名实观上第一与相对的对立

  三、“正名”的原则和“名”的分类

 第七节 “求知”、“尽心”、“体道”:儒墨道认识论的不同路径

  一、孔子:学道、求知、践礼

  二、孟子:认识论与伦理学、知识与价值的统一

  三、墨子:经验认识与“察类”、“明故”

  四、老、庄:认识就是“体道”

  五、坚持经验认知的后期墨家、稷下道家和荀子

 第八节 诸子矛盾论:转化论系统与均衡论系统

  一、孙武军事辩证法中的矛盾转化论

  二、老子“贵柔”辩证法的智慧和矛盾转化论

  三、韩非的“矛盾”之说

  四、《易传》“贵刚”的辩证法及其均衡论

  五、儒家“中庸”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与追求和谐的均衡论

 第九节 先秦哲学的思想主题:政治论

第二章 以宇宙论为中心的汉代哲学

 第一节 汉初哲学的综合趋势与汉代哲学发展进程

 第二节 阴阳五行说为基础的宇宙系统论

 第三节 目的论:阴阳五行宇宙系统论的神学发展——从《春秋繁露》到《白虎通》

  一、神学目的论体系的创立

  二、神学目的论的延伸和强化:谶纬和《白虎通》

 第四节 自然论:阴阳五行宇宙系统论的理性发展——从《淮南子》到《太玄》

  一、《淮南子》的自然哲学

  二、扬雄《太玄》对宇宙系统模式的重建

 第五节 王充的批判思想及其元气自然论

  一、天道观和元气自然论

  二、机械命定论及其理论教训

  三、一切服从于思想的批判

第三章 以本体论为特征的魏晋玄学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与基本特征

  一、从两汉哲学到魏晋玄学

  二、玄学的思想主题和哲学思辨

  三、玄学思想的逻辑演进一

 第二节 “贵无”与“崇有”:同一旨趣,两种思路

  一、正始玄学: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二、裴颁的“崇有”思想

  三、郭象《庄子注》中的“崇有”、“独化”论

  四、张湛《列子注》:玄学的衰落

 第三节 名教与自然

  一、正始玄学:名教本于自然

  二、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三、郭象:名教即自然

 第四节 言意之辩

  一、“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概念相对性的初步揭示

  二、言尽意论:清醒而机械的概念论

第四章 儒、释、道三教纷争中的魏晋南北朝哲学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

  一、佛教从初传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二、般若学与“六家七宗”

  三、僧肇的“不真空义”

  四、慧远的“法性论”和“神不灭论”

  五、竺道生与涅槃学

  六、“神灭”与“神不灭”之争及形神之辩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与儒

  一、道教的产生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二、葛洪与《抱朴子》的道教思想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家经学

第五章 释、道、儒三教会通中的隋唐哲学

 第一节 隋唐时期哲学思想的发展及释道儒三教的会通趋势

 第二节 隋唐佛教哲学:本体论、心性论的合一

  一、隋唐时期的佛教宗派及其思想特点

  二、本体论:“缘起”论和“自心顿现”论

  三、心性论:“性具善恶”、“即心即佛”与“见性成佛”

  四、佛教修行:超越经验认识的神秘证悟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道教哲学思想

  一、隋唐的崇道活动及道教经学概况

  二、隋唐道教的心性论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儒家经学

 第五节 韩愈、李翱的性情说与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关系论

  一、隋唐时期“三教归一”与中国哲学的会通趋势

  二、韩愈排佛及其复兴儒学的努力

  三、韩愈的“性情三品”和李翱的“复性说”

  四、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新义及其意义

第六章 宋元明清:理学的兴衰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

 第一节 理学源流及其伦理本体化的基本品格

  一、宋代理学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

  二、宋代理学的逻辑发展进程

  三、元明时期理学的传播和心学的崛起

  四、理学思想流派及其特征

 第二节 张载的气论与心性论

  一、张载“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

  二、张载的心性论

  三、张载建立在气论基础上的“天人合一”说

 第三节 理本论:从二程到朱熹

  一、二程既奠定了理学的基础,也孕育了理学的矛盾

  二、朱熹既继承发展了理本论体系,也暴露出新的矛盾

  三、二程、朱熹的心性论

 第四节 心本论与心物、知行之辩——从陆九渊到王守仁

  一、朱陆之争与心学体系的初步建立

  二、以主体“致良知”为核心的王守仁心学

 第五节 罗钦顺、王廷相的主气论与理学变异

 第六节 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

  一、王夫之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批判总结

  二、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的实学思想

  三、戴震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修订版后记

×

【提醒】购买纸书后,扫码即可免费领取购书大礼包!

如果你已购买本书,请扫一扫封面右上角的二维码,如下图:

如果你未购买纸书,请先购买:

立即购买

长按图片下载到相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
朋友注册并购买后,您可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