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介绍
中国民族学有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主要表现在下列五方面:
1.在指导思想方面,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放眼中国和世界民族、民族问题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充分反映和吸收世界民族学发展的优秀思想和最新成果,促进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平等、和谐发展。
2.在内容方面,以中国民族学和民族问题为基本内容,构建符合中国和世界民族新发展的知识体系。
3.在方法方面,采用实证的、思辨的、比较的、综合的多种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描述与分析综合结合,田野与文献结合,充分使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民族学研究有更加广阔的道路。
4.在视角方面,认为民族是一个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及种族、生物等各种因素的群体,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群体,全方位研究揭示民族的各个方面,是民族学的显著特色。
5.在思想传统方面,继承中国古代对民族实体、民族关系、民族问题丰富而深邃的思想认识,吸取中国历史上处理和对待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经验、政策和方法,使民族学在具有数千年多民族共处历史以及积累了深厚传统民族思想的中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发展。
目 录
第一章 少数民族族体通论
一、世界民族的多样性
二、氏族、部落与民族
三、民族的概念
四、关于民族的产生和形成及其与国家、种族的关系
五、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形成
六、民族与社会及民族共同体的发展
第二章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通论
一、少数民族语言的系属
二、汉藏语系语言
三、阿尔泰语系语言
四、其他语系语言
五、少数民族的文字
第三章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通论
一、少数民族文化的构成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性质
第四章 历史上民族关系通论
一、关于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性质、特点和主流
二、关于历史上的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
三、关于“主体”民族问题
第五章 中国历史疆域通论
一、关于历史上“中国”一词的含义
二、历史上中国的疆域及其形成
三、确定中国历史疆域的原则
第六章 各民族共创中华通论
一、族体上的相互吸纳
二、祖国疆域的共同开拓
三、经济上的开发和相互促进
四、对中国政治历史文化传统的维系
五、对中华文化宝库的丰富
六、反对侵略,保卫中华
七、对中国民主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八、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
九、共铸中华民族精神
第七章 中华民族通论
一、关于“族群”
二、关于“中华民族”
三、关于“中华民族精神”
四、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
第八章 历史上民族战争和少数民族人物通论
一、关于历史上的民族战争
二、关于历史上少数民族人物的评价问题
……
第九章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化演变通论
第十章 民族与宗教通论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少民族迁徙通论
后记
免费试读(部分内容)
第一章 数民族族体通论
四、关于民族的产生和形成及其与国家、种族的关系
(一)民族的产生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需要和结果。民族只是人的共同体的一种形式,在民族共同体产生以前,至少已经有了较稳定的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共同体;民族共同体是在部落联盟这种人的共同体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氏族和部落,既是人的共同体,又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说它是一种人的共同体,是因为一个氏族或一个部落,内部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独特的文化联系,同时,氏族和部落又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而且是原始社会唯一承担社会持续发展职能的社会组织。以母系或父系为中心的氏族和由氏族因人口增长而繁衍出的若干氏族组成的部落,成为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基本社会组织。在他们之上,主要是因血缘的联系,形成的若干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而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内部社会事务日益复杂以及为了保护本部落联盟的利益,抗拒其他部落联盟的侵袭,部落联盟作为人的共同体的特征日益突出,同时由于部落联盟内部、外部关系日益复杂,仅由部落或部落联盟已难于承担复杂的社会职能,于是,人们共同体与社会职能逐渐分离,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古代的民族和国家。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
根据这一论断,民族与国家是同时产生的,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社会职能逐渐转化为国家职能,而国家形成的过程,也在强化部落、部落联盟的各种共同性要素。民族和国家同时产生,并逐渐成为人类社会两个功能完全不同,但又相互密切联系,起着不同作用的社会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