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

¥22.59¥22.59
已下架(本产品缺货或未上线)

商品介绍

内容推荐

  《植物保护学》是实施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立项《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和成果。 《植物保护学》综合植物保护各分支学科,将提炼的内容有机地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便于学习的教材体系,系统介绍了植物保护学的基本概念、植物保护涉及到的各类有害生物及其发生危害规律、预测方法、防治技术与策略,以及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和植物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植物保护学》可作为农科非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推广及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使。

 

目录

  绪论

   一、植物保护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二、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三、植物保护的发展和成就

   四、植物保护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1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症状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概念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症状

    一、病状及类型

    二、病征及类型

   第三节 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一、非侵染性病害

    二、侵染性病害

  第2章 植物病害的病原

   第一节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一、寄生性

    二、致病性

   第二节 植物病原真菌及其所致病害

    一、病原真菌的一般性状

    二、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

    三、真菌病害的诊断

   第三节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及其所致病害

    一、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

    二、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

    三、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

   第四节 植物病毒及其所致病害

    一、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

    二、植物病毒的主要类群

   第五节 植物病原线虫及其所致病害

    一、线虫的形态结构

    二、植物病原线虫的生活史和生态

    三、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四、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群

    五、植物寄生线虫病害的诊断

   第六节 寄生性植物及其所致病害

    一、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寄生性

    二、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主要类群

   第七节 非侵染性病害及其病因

    一、营养失调

    二、温度不适

    三、水分和湿度不适

    四、土壤次生盐渍化

  第3章 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寄主与病原物的识别

    一、识别的类型

    二、识别的机制

   第二节 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一、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二、病原物的致病性分化

   第三节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一、抗病性的类型

    二、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三、抗病性机制

   第四节 寄主与病原物相互作用的遗传变异

    一、基因对基因学说

    二、病原物的致病性变异

    三、植物的抗病性变异

  第4章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第一节 昆虫纲的特征

    一、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二、昆虫纲与其它节肢动物类群的区别

   第二节 昆虫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一、昆虫纲繁盛的表现特点

    二、昆虫纲繁盛的原因

   第三节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一、有害昆虫

    二、有益昆虫

  第5章 昆虫的形态结构

  第6章 昆虫的生物学

  第7章 昆虫的分类

  第8章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第9章 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及预测

  第10章 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

  第11章 粮食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

  第12章 经济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

  第13章 园艺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

  第14章 植物螨害

  第15章 农田杂草

  第16章 农业鼠害

  参考文献

免费试读(部分内容)

  第1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和症状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在适于其生活的生态环境下,一般都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衍。但是,当植物遇到病原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

  植物病害的形成有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因而有别于虫伤、雹伤、风灾、电击以及各种机械损伤等所造成的各种伤害,也不同于植物本身由于遗传原因而出现的病变(如白化苗、先天不孕等)。

  引起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很多,既有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又有生物因素,还有环境与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等。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统称为“病因”。植物病害的形成是寄主植物与病原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植物、病原物和环境条件三者是构成植物病害及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基本因素。

  从微观方面看,寄主和病原物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的相互作用,似乎仅限于生物学范围内;但从宏观方面分析,寄主和病原物以外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还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农田内,人在农田以外的各种活动与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的生产和商业活动,如培育抗病品种,改革耕作栽培制度,远距离调运带病的种苗等,都会导致或抑制病害的发生发展。因此,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除了涉及植物、病原和环境三个因素外,还应加上“人类的干扰”因素。 

  绝大多数植物病害在多数情况下最终都会导致植物产量的减少和品质的降低,给人类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然而,有些植物病害有时对人类生活也有可利用的方面。如茭草幼茎组织受黑粉病菌侵染后,嫩茎膨大而鲜嫩,称为茭白,可作为蔬菜食用;再如观赏植物郁金香感染病毒后,形成杂色花瓣,花冠色彩斑斓,极具观常价值等等。

  ……

×

【提醒】购买纸书后,扫码即可免费领取购书大礼包!

如果你已购买本书,请扫一扫封面右上角的二维码,如下图:

如果你未购买纸书,请先购买:

立即购买

长按图片下载到相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
朋友注册并购买后,您可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