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

¥18.00¥18.00
已下架(本产品缺货或未上线)

商品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下两编,共十章。上编四章,第一章描述了民俗学的概念、范围和这一学科所承担的任务。第二章探讨了民俗的基本特征和分类。了解它对识别民俗事象,调查与研究是十分有益的。第三章论述了民俗的社会功能和民俗学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宗教学、民间文艺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从这种横向的联系比较中,读者可更准确地了解民俗学的性质和民俗的文化史价值。第四章讨论了民俗学方法论的诸问题。方法论与基本研究方法及研究程序和技术;介绍了田野作业,历史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的具体运用。本来在上编中还应有一章“民俗学发展史”,因考虑到它并非民俗学基础理论,作为史将来由民俗学史家去研究,所以放弃了写作。

  下编六章,分类介绍了物质民俗(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通等民俗)、社会民俗(家族、亲族、村落、民间组织、岁时、人生仪礼等民俗)、精神民俗(巫术、宗教、信仰、禁忌、民间文学、游艺竞技等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规律及各类民俗的表现特征。从介绍中读者可以看到,描述某一类民俗事象,既有实践问题,又有理论问题,宏观与微观是密切联系的。

 

作者简介

  陶立璠教授:1938年生,甘肃省兰州市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网站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大辞海》编委。专业方向:中国民俗学基础理论、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主要著作:《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1985)、《民俗学概论》(1987)、《神秘新奇的世界——民族民俗审美谈》(1997)。《民俗学概论》被翻译成日文和韩国文出版。与他人合作完成民俗学和民间文学著作20多种,论文多篇,主编大型民俗志丛书《中国民俗大系》(3l卷本)。

 

目录

  再版序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民俗和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二、什么是民俗学

   第二节 民俗学的领域和理论框架

    一、最初的领域

    二、历史的领域

    三、现在的领域

    四、民俗学的理论框架

   第三节 民俗学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民俗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第一节 民俗的形成

    一、经济的原因

    二、政治的原因

    三、地缘的原因

    四、宗教的原因

    五、语言的原因

   第二节 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民俗的社会性和集体性

    二、民俗的类型性和模式性

    三、民俗的变异性

    四、民俗的传承性和播布性

   第三节 民俗的分类

  第三章 民俗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民俗与社会生活

   第二节 民俗的作用及功能

    一、历史功能

    二、教育功能

    三、娱乐功能

   第三节 民俗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一、民俗学与人类学的关系

    二、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三、民俗学与民族学的关系

    四、民俗学和语言学的关系

    五、民俗学与宗教学的关系

    六、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的关系

    七、民俗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第四章 民俗学方法论

   第一节 什么是民俗学方法论

   第二节 民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田野作业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第三节 民俗学研究程序及技术

    一、民俗学研究程序

    二、民俗学研究技术

  第五章 民俗学与现代化

   第一节 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民俗学

   第二节 民俗学与信息社会

    一、民俗与信息社会

    二、民俗的大文化概念

    三、民俗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四、如何保护民俗文化

   第三节 民俗学与互联网

    一、互联网对民俗学研究的影响

    二、关于互联网的知识

  第六章 物质民俗

   第一节 居住民俗

    一、居住民俗的形成

    二、居住类型

    三、居住的民俗表现

   第二节 服饰民俗

    一、服饰民俗的形成

    二、服饰民俗的类型

    三、服饰民俗的表现

   第三节 饮食民俗

    一、饮食民俗的形成

    二、饮食的结构和类型

    三、饮食习俗及其传承

   第四节 生产、交通民俗

    一、生产民俗

    二、交通运输民俗

  第七章 社会民俗

   第一节 家族和亲族民俗

    一、家族和亲族

    二、家族和亲族的民俗传承

   第二节 村落民俗

    一、村落结构

    二、村落的民俗传承

   第三节 民间组织和民间职业集团民俗

    一、民间组织

    二、民间组织的民俗特征

  第八章 岁时民俗

   第一节 岁时民俗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分类

    一、宗教性节日及民俗

    二、生产性节日及民俗

    三、年节及其民俗

    四、文娱性节日及民俗

   第三节 岁时民俗的特征

    一、时间性

    二、地域性和民族性

    三、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第九章 人生仪礼

   第一节 诞生仪礼

   第二节 成年仪礼

   第三节 婚姻仪礼

    一、中国各民族的婚姻制度及其流变

    二、各民族独特的婚姻习俗

    三、婚礼程序的进展过程

   第四节 丧葬仪礼

    一、死者安葬方式及其分类

    二、葬俗的民俗表现

    三、丧葬仪礼的改革

  第十章 精神民俗

   第一节 巫术及其民俗

    一、巫术的形成和发展

    二、巫术的种类和表现

    三、巫师在巫术传承中的作用

   第二节 宗教、信仰民俗

    一、民俗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二、民俗宗教的表现形式

    三、民俗宗教的特征

   第三节 民间禁忌

    一、民间禁忌的含义

    二、禁忌的分类

  第十一章 口承语言民俗及其他

   第一节 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文学

   第二节 口承语言民俗的分类和研究

   第三节 民间游艺民俗

    一、音乐、舞蹈民俗

    二、竞技、游戏民俗

    三、民间工艺民俗

  参考书目

  人物及名词术语索引

  初版后记

 

序言

  我国民俗学的建立和发展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在这一段行程上,尽管中间经历了一些曲折或一时的后退,但它植根于民间,它的生命力一直是旺盛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俗学作为民间传承的一部分,跟民间文艺同样地繁荣滋长。有些地方成立了民俗学学术团体,特别是1983年全国性的中国民俗学会在北京成立,许多地区民俗学会和民俗社团相继建立,民俗的调查研究风起云涌,民俗学书刊不断地出版,不少大专院校和讲习班已开设民俗学课程和讲座,培养出大批中青年民俗学调查研究者。在新形势下,喜看人才辈出。民俗学同其他学科一样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程行进。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是每个民族传承下来的习俗,而传承习俗与民族学、民间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语言学等社会科学有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俗学是多学科性质的,因而我们的研究不能局限于狭隘的范围内。

  在我国民俗学研究上,除了文献记录的资料外,民间实际生活中的口头传承,应为研究的第一位资料,这是由我国各民族实际情况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56个民族有80多种语言,而有传统通用文字的却很少,因而许多风俗习惯除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传承习俗大多是靠口头传承的。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广,一般地说是大分散小聚居。如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云南、四川、广西、海南等7个省区。而跨国界的民族也较多,从西北的新疆到东北与苏联接壤,西南与缅甸、老挝等,也就是与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相接。我国的5个民族自治区和29个自治州,也不是单一民族的自治区域,而是民族杂居区。越是杂居地区,他们的风俗就越是互相影响。我们了解民族的这些特点,研究各民族的风俗就有了个底……

  第二节 民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上一节主要讲了民俗学方法论,也就是一般现代科学中称为“方法论”的问题。懂得“方法论”,就懂得了用什么样的思想来组织民俗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也可以预见运用某种方法所得的结果。

  以往讲到方法论时,主要强调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一切社会科学的总体指导思想,也是总体方法论,它对民俗学研究也是完全适用的。另外,作为民俗学学科本身,还有它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而且这些基本方法,构成民俗学研究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掌握了民俗学的总体方法论,对民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好理解了。

  一、田野作业法

  民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和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一样,在研究方法上,都强调实地考察,亲自积累研究资料,而且这种资料越多越好。民俗学者应把民俗资料的调查和搜集,作为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学中,把这种深人实地考察,直接采集民俗资料的方法,叫“田野作业法”或“直接观察法”。

  田野作业法,顾名思义是提倡和鼓励民俗学工作者走出书斋,深入民间,向社会,具体来说是向所研究的对象——民俗事象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田野作业法的采用,是由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民俗学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民俗学研究是以现在仍在民间传承的民俗事象为出发点的。文献中保存的民俗资料,是过去的人们调查、搜集和记载的。它们所反映的是历史的民俗事象,是第二手的历史民俗资料。现代人搜集的民俗资料,只要不是研究者本人的调查所得,也是第二手的资料。根据历史的文献资料和他人调查的资料也可以进行民俗学的研究。因为任何一个研究者不可能对所有民族、所有地区的民俗事象都作调查。借用他人的科学调查资料,是允许的。但一位优秀的研究者,又不能满足于这些资料,他还必须对一些民俗事象作专题调查,因为专题调查不仅可以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更重要的是增加研究者对某一民族民俗生活的感性知识。这种感性知识,对分析、综合别人和自己调查所得的资料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民俗是一种活着的文化现象,任何文字记叙,甚至现代化的声像设备也不能尽其完美,何况有些属于民族心理和许多民族特点的东西,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得到。

  田野作业法,是民俗学研究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它既可获得忠实可靠的资料,又可以修正补充前人调查资料的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民族学工作者,结合中国民族问题的调查,运用田野作业的方法,在获得大量的民族学资料的同时,也对诸多民俗事象作了调查,积累了丰富的民俗资料。但由于过去受“左”的思想干扰,民俗学被作为资产阶级学科受到批判,所以专门的有关民俗学的调查并没在许多地区普遍展开。为了适应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并为中国民俗学研究打下厚实的资料基础,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民俗学工作者,对中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俗开展普查。这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同时,也是培养民俗学工作队伍和理论队伍的极其重要的措施。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编纂大型文艺集成,中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组织全国的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工作者,对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进行了全国性的普查,获得前所未有的大量的民俗和民间文学资料,汇集编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民间歌谣集成》、《民间谚语集成》。这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历时近20年,动员了将近200万人次参加普查,它的成果是90多卷(每卷120万字)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目前国家又启动了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对民俗文化进行普查,同时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民间文化遗产名录,意义非常深远。民俗学的田野作业是民俗学研究的生命线,应该相信,在民俗普查的基础上,中国民俗学研究必将产生新的研究成果。

  二、历史研究法

  民俗学既是一门现在之学,也是一门“历史之学”。民俗学对任何一种民俗事象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它的历史过程的考察。所谓历史研究法,就是要追溯民俗事象的纵的历史联系。

  历史研究法,是许多学者早就采用了的。在民族学研究中,学者们经常采用历史文化残余(survivals)分析方法。所谓历史文化残余,是指现代各民族中还以某种变形的形式保留的许多历史文化现象。可以通过这些现象的分析研究,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19世纪的许多学派,如神话学派、仪式学派和进化人类学派等,曾用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和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民俗现象,而且大都是把民俗作为文化“遗留物”来对待。19世纪晚期芬兰历史地理学派及其方法形成,这时民俗学(主要是民间文学)才有了自己的一套科学的方法。

×

【提醒】购买纸书后,扫码即可免费领取购书大礼包!

如果你已购买本书,请扫一扫封面右上角的二维码,如下图:

如果你未购买纸书,请先购买:

立即购买

长按图片下载到相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
朋友注册并购买后,您可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