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读(部分内容)
梵剧最初的动机是为了娱乐神明,它的演出是在神庙里进行的。随着 梵剧的逐步兴盛并成为大众化的表演艺术,专门化的演出场所——剧场也 就出现。梵剧的剧场成熟于何时,缺乏文献记载,但至少在公元前后的婆 罗多《舞论》中,已经对其建造方法、建造过程以及各建筑部分的细节有 着具体描述,说明当时印度的剧场建筑形制已经稳定并且比较完善了。
当然,由于《舞论》对于剧场建筑结构的叙述语言中有缺环,又缺乏 实物参照,因此对于梵剧剧场的具体结构后人还是无法弄得很清楚。现在 只能根据《舞论》提供的材料,加上后来一些印度古典论著里的辅证,对 之作一大体介绍。
梵剧的剧场有三种不同的平面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又根 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分为大、中、小三种不同的规格。其中为神明演出用 的剧场为大型,长度大约为108cubit;中型的给国王、后妃和宫廷宠臣看 戏用,约长64cubit;普通民众观赏用的剧场为小型,仅长(宽)32cubit。
《舞论》中接着又具体描述了给普通民众用的两种剧场形制。一种是长方 形的,长度约为64cubit,宽度约为32cubit。一种是正方形的,长和宽部 约为32cubit。《舞论》还强调说,普通人用的剧场尺寸不能超过上述规定 ,因为在太大的剧场里,观众不容易看清楚台上演员的面部表情,而演员 朗诵、念白和歌唱的声音也会减弱,失去美感。从对观看效果与声音效果 的注重来看,当时的梵剧剧场建筑已经具备相当的科学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