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对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做了体系化的概述与梳理,吸纳了国际和国内比较文学界基本和前言的理论,在比罗文学学科理论的体系建构上,具有创新性。作为比较文学概论的基本教材,它的体例适合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使用,目前已被多所院校采用,并被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入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目录
序 第一章 发展论 第一节 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 1.全球化的界定 2.接受或抵制:文化全球化引发的争论 3.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 第二节 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1.比较文学的萌芽 2.比较文学的诞生 3.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溯源 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 2.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 3.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 第四节 比较文学在21世纪文学研究中的发展走向 1.比较文学在未来文学研究中的作用 2.比较文学未来的学科定位 第五节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1.文化研究溯源 2.对文化研究的辨析与批评 3.定位与发展: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第二章 本体论 第一节 关于“比较”与“文学”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 1.从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的两种可能性 2.在印欧语系下对“比较”理解的困惑与误读 3.在东西方语境下“文学”被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 第二节 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 1.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2.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 2.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的意义 3.比较文学与“四个跨越”的内在意义链 第四节 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 2.总体文学及其两个层面意义的整合 3.世界文学及其四个层面的理论分析 4.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第五节 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本体论 2.什么是比较视域 3.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4.比较视域的内质与可比性原则 5.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 第三章 视域论 第一节 比较视域的多元性及开放性特征 1.比较视域的流动性及联系性 2.比较视域的多元性及开放性 3.比较视域的自觉性 4.比较视域对于当今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第二节 比较视域中的文学对话 1.对话机制及对话平台 2.对话模式研究:互识、互证及互补 3.对话过程:模仿—过滤—文化阐释—新文化样式的创造 4.文化利用对中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比较视域中的跨学科研究 1.混生—交叉互渗与分类—多维意义链 2.文学与哲学的互渗 3.文学与宗教的互渗 4.文学与心理学的互渗 5.文学与艺术的互渗 6.科际整合与比较规限 第四节 比较文学与国外汉学的学科同异性 1.什么是“国外汉学” 2.国外汉学的历史蕴涵 3.国外汉学的学术蕴涵 4.比较文学如何借鉴和利用国外汉学
第四章 学派论 第一节 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1.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 2.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 第二节 美国学派与平行研究 1.美国学派的形成及基本主张 2.平行研究的主要内涵、理论根据与具体方法 3.平行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俄国学派与历史诗学研究 1.民族性的种种诉求:俄国比较文学发展历程 2.以历史诗学研究表达民族性诉求:俄国比较文学特征 第四节 中国学派与阐发研究 1.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跨文化 2.中国学派的折衷精神 3.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 4.中国学派的意义与局限 第五章 类型论 第一节 文类学与“形式” 1.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概述 2.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3.比较丈学的文类学研究个案举要 第二节 主题学与“流变” 1.主题学的成立 2.主题与母题 3.题材、形象与意象 第三节 形象学与“他者” 1.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 2.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 3.形象学研究的特点 4.形象学研究的前景 第四节 类型学与“通律” 1.类型学研究:学术史问题 2.类型学的基本理论:“借用”与“影响” 3.形成类型的两种基本途径 4.类型学研究的一般理论背景 5.类型学研究的目标:通律 第六章 范例论 第一节 互动:中国文学与欧美文学的比较研究 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与互动研究的意义 2.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 3.西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 4.互动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学科意义 第二节 接受:中国文学与俄苏文学的比较研究 1.中国对俄国“虚无党小说”的接受 2.中国现代作家对俄苏文学的艺术接受 3.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 第三节 影响: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比较研究 1.从日本汉文学看中国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2.从物语文学看中国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3.影响的积淀:中国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 身份: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母体文化的比较研究 1.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 2.比较:海外华文文学内部的文化差异性 3.比较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多种研究角度 第七章 译介论 第一节 译介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内涵 1.译介学的基本定义及内涵发展 2.译介学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内涵 第二节 译介学的理论属性 1.译介学理论属性之一:文学交往实践 2.译介学理论属性之二:文本与主体对话 3.译介学理论属性之三:文学的跨国旅行 第三节 译介学的理论取向及进展 1.和合相生:20世纪初叶至3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 2.学科对话:20世纪40至5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 3.意义重构:20世纪60至7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 4.现代转型: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 5.文化转型:20世纪90年代的理论取向与进展 第四节 西方与中国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 1.西方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 2.中国译介学研究范式的现状与未来 第八章 诗学论 第一节 比较诗学崛起的中西方学术背景 1.“诗学”一词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基本蕴含 2.“诗学”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基本蕴含 3.比较诗学崛起的中西方学术背景 第二节 中西比较诗学的可比性、必要性和方法论 1.可比性:中西比较诗学的学理依据 2.必要性:中西比较诗学的价值依据 3.方法论:对话诗学的建构 4.在学理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比较诗学研究 1.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比较诗学研究概述 2.中西诗学的理论品格和理论形态 第四节 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及其可能性 1.何谓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 2.中国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如何可能 3.现代诠释是实现古代诗学之现代转换的必由之途 第九章 思潮论 第一节 接受与过滤: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 1.现代主义的概念界说 2.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接受的动因与实质 3.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接受的过滤机制 第二节 影响与重构: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 1.建构后现代主义:中国的视角 2.中国当代的诸种后现代变体 3.个案研究:先锋小说的后现代话语分析 4.后现代话语在中国语境下的重构 第三节 呼应与阐发: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与中国 现当代诗学 1.西方马克思主义简介 2.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对中国现当代诗学的事实影响 3.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与中国现当代诗学的平行发展 4.中国当代诗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的汇通与阐发 第四节 对峙与对话: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 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2.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是比较文学的障碍 3.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 第五节 差异与变体:后殖民批评与宗教文化传统 1.后殖民批评崛起的国际学术背景 2.殖民文学与后殖民批评的世界性宗教背景 3.赛义德与“东方”的权力 第三次修订版后记
【提醒】购买纸书后,扫码即可免费领取购书大礼包!
如果你已购买本书,请扫一扫封面右上角的二维码,如下图:
如果你未购买纸书,请先购买:
立即购买
Copyright 2007–2021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30-22:00),18001260133(09:3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09054306号-30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7632号 营业执照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